首页 / 书籍 / 中医内科学 / 第二节 常法的临证应用

第二节 常法的临证应用

一、八法

常法是指在论治中运用常用的治法来诊疗病证。前人将各种治法归纳为八种,故称为“八法”。

(一)汗法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袪邪的治疗方法。具有解表、透疹、退肿、消散疮疡等作用。多用于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麻疹初期,疹点隐隐不透,腰以上水肿等病证。运用汗法治疗外感热病,要求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以周身微汗出为度,不可过汗或久用。还应注意用药的峻和缓,如表虚的桂枝汤,屈于轻汗法。表实的麻黄汤,属于峻汗法。麻桂各半汤,为小汗法。桂二麻一汤,为微汗法。应用时还需因人、因时而宜。汗法的禁忌范围,凡属津亏、血虚、阳弱,兼有热毒,兼有湿热,或种种因素兼而有之,虽有表证,亦不可单独使用辛温发汗。

(二)清法

清法是清解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作用为清热除烦,和阴保津。在临证应用时,尚有清热生津、清热凉血、清热养阴、清热解暑、清热解毒、清热除湿、清泻脏腑等法。应用时应注意辨明寒热真假、虚实、轻重甚微,还要因人而宜。

(三)下法

下法是荡涤肠胃,泻下大便,逐邪下串的治疗方法。具有排除燥屎,荡涤邪热,逐水泻瘀,攻下宿食、痰结、冷积,通导结滞等作用。临证应用时,尚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法。使用下法应选择下之时机,既不宜迟,也未可过早,总以及时为要。还应度邪之轻重,察病之缓急,以定峻下缓下。对于虚实亦当明辨。

(四)消法

消法具有消导和散结的作用,它针对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使之渐消缓散。消法与下法有所区别。下法是对于燥结、宿食、停痰、留饮、瘀阻等有形之邪,在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于排除,而且有可能排除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为渐积而成的有形之邪,病势较缓,而又虚实夹杂,不必要而且不可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消法在临证应用中,分为化食、磨积、豁痰、利水等法。使用时,首先应辨明病邪郁滞之部位,有在脏、在腑、在经络、在气、在血等不同。消法虽不及下法之剧烈,但总属攻邪之法,务须分清虚实,以免误治。

(五)补法

补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予补养的方法。其作用在于补益人体气血的不足,协调阴阳的偏胜,使之归于平衡。

补法在临证应用中,主要包括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在使用时,应注意兼顾气血,即治气虚时兼顾补血,治血虚时兼顾补气。还要注意调补阴阳,做到“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由于每一脏腑的生理功能不同,其虚损亦各具特点,因此,应“五脏分补”。做到宜阳者必先于气,宜阴者必先乎精,凡阳虚多寒者,宜补以甘温,而清润之品非所宜;阴虚多热者,宜补以甘凉,而辛燥之类不可用。”

补法有峻补与缓补,应量证而用。总之,不应出现虚不受补,气血互碍,泥膈等情况,再则,不可妄补,免生他变。

(六)温法

温法包括温运、祛寒、回阳等作用,是治疗寒证的基本方法。由于寒证的病因和病位的不同,而又分为温里散寒、温经散寒、回阳救逆。在临证应用时,必须辨明确属寒证,勿为假象所惑,对真热假寒,尤须仔细辨识,以免误治。如伤寒化燥,邪热传里,口咽干,便闭谵语,以及发黄狂乱,衄血便血诸证,均不可温。在使用时,尚须把握分寸,权衡缓急。一般来说,重证宜峻,轻证宜缓。由于温热药物,性皆燥烈,因而临证常见温之太过,寒证虽退,但因耗血伤津,反致燥热之证。

(七)和法

和法是通过和解、调和,使表里寒热虚实的复杂证候,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归于平复的治疗方法。其法主要有和解表里,调和肝脾、调和胆胃、调和胃肠等方面。

在临证应用时,首先应辨清其证偏表偏里。一般而论,寒邪外袭,在表为寒,在里为热,在半表半里,则为寒热交界之所,故偏于表者则寒多,偏于里者则热多,用药时须与之相称。同时还须兼顾偏虚偏实。临证中亦不可滥用和法,必当辨识清楚,方可用之。

(八)吐法

吐法是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方药,引起病人呕吐,从而解除疾病的治疗方法。其法主要包括峻吐法、缓吐法、外探法三种。峻吐法多用于体壮邪实,痰食留在胸膈、咽喉之间的病证。缓吐法多用于虚证;虚证本无吐法,但痰涎壅塞非吐难以祛逐,只有用此法。外探法是以鹅翎或手指探喉以催吐,或助吐势。用于开提肺气而通癃闭,或助催吐方药迅速达到致吐目的。

对虚人、妊娠、产后病人一般不宜吐法。若必需催吐方能除病,可选用外探法、缓吐法,用时应谨慎。催吐后,应注意调理胃气,糜粥自养。

在治法中尚有固涩一法,此法通过收敛固涩,以消除滑脱之证。要包括固表敛汗、固精涩尿,涩肠止泻三个方面。实证忌涩法。如用之不当,常引起口渴、干燥、便秘、腹胀等种种不良反应,故当慎之。

对脏腑、气血病证的治疗,前人也归纳了各种治法,而这些治法,又都可以归入八法之中。

二、脏腑治法

(一)肝胆治法

疏肝法,通过解郁、理气、活血以疏畅肝郁之气滞血瘀。此法包括疏肝调气、疏肝活血二法。清肝法,是以清热泻火为主,或佐以养阴,为清除肝胆火旺的治法。此法包括清解肝热法,清肝凉血法。养肝法是通过滋阴、养血,以补肝之虚,缓肝之急。主要包括滋养柔肝,补养肝血二法。平肝法,是通过泻火、滋阴、重镇,以平定潜镇肝阳。其法中有平抑肝阳、镇肝息风二法。温肝法是通过温阳散寒,以治疗肝寒病证。其法包括温肝散寒、温肝行气、温补肝阳三法。清胆法是清除胆热的治法。其法包括清胆利湿、清胆和胃、清胆豁痰三法。

(二)脾胃治法

健脾法是通过补益脾气,以恢复其运化功能的治法。其法包括补气健脾、补气升陷两法。温脾法是通过温补脾胃之阳,以消除中焦虚寒的治法。其法包括温运脾阳、温胃祛寒法。养胃法是通过滋养脾胃之阴,以恢复脾胃受纳、运化功能的治法。其法包括滋养脾阴和胃阴两法。清胃法,清泻胃热的治法。其法包括清泄阳明胃热和清泄胃中积热两种。泻胃法,即用通里攻下方药以泻胃热,下积滞的治法。和胃法,用消导食积的方药,消除气滞食积,以调和胃气的治法。降胃法,应用顺气降逆的方药,以纠正胃气上逆的治法,其法包括温胃降逆和清胃降逆两法。

(三)肺的治法

宣肺法,应用通肺气的方药,恢复其肃降功能的治法。其法包括宣肺散寒、宣肺散热、宣肺降逆及宣肺行水四法。温肺法,通过温阳、祛痰、化饮、降逆的方药,以治疗因肺寒所致的痰、哮、喘、咳等证的治法。其法包括温肺平喘、温肺止咳两法。清肺法,通过清泄肺热、清热降逆,以消除热毒壅肺及肺热喘咳的治法。其法包括清肺降逆、清热解毒两法。润肺法,通过滋养肺阴的方药以润肺燥的治法。补肺法,通过补肺气、养肺阴的方药,以消除肺虚证候的治法,其法包括补气、滋阴、双补气阴三法。敛肺法,通过收敛肺气,以止咳、平喘,止汗、止血的治法。其法包括敛肺降逆、敛肺止血、敛肺止汗三法。泻肺法,通过宣泄逐饮,通调水道,以消除和改善痰水壅肺的治法。

(四)肾的治法

滋肾法,通过滋养肾阴的方药,以改善肾阴不足的治法。其法包括滋养肾阴、滋阴降火、滋肾纳气三法。温肾法,应用温补肾阳的方药,以改善肾阳虚损的治法。其法包括温肾助阳、温肾救逆、温肾利水三法。固肾法,应用收敛固涩肾气的药物,以改善肾气不固的治法。其法包括固肾涩精、固肾止带、固肾缩尿三法。

(五)心的治法

清心法,应用清热、凉血、开窍的方药,治疗心经积热、热毒上扰、热蒙清窍的方法。其法包括清心泻火、清热凉血、清心开窍三法。温心法,应用温补心阳的方药,治疗心阳虚损和心阳虚脱的方法。其法包括温补心阳和回阳固脱两法。补心法,应用补益心的气阴的药物,治疗心之虚损的方法。其法包括补养心阴和补益心气两法。镇心法,应用镇心安神的药物,治疗心神不安的方法。开窍法,应用开窍的药物,使病人苏醒的治法。其法分为温开和凉开两种。

以上的八法和脏腑治法,为中医学治疗病证的基本方法。尽管临证中,病人证情复杂,然而治法的变换,仍然是上述治法的配合应用。因此,掌握常法是实施变法的基础。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