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内科学 / 第四节 法中有法的运用

第四节 法中有法的运用

在论治中,辨明病情缓急,知晓证治分合。向为历代前贤所重视,并称为治病之难。而且,知分合较辨缓急更难。分治之法,审其轻重;合治之法,辨其宾主。所谓法中有法就是指这种合治的方法。在临证运用时,应以主证与主方为主线,而兼顾次证,法中又有权变和重新组成复方。但切不可喧宾夺主,或无限制地扩大复方内容,否则,其使用的治法,便不在此法之列。此法兼顾的宾主各方面,体现了整体观念。法中有法的临证运用,有以下两个方法:

一、主方中加入专治药物

在主方中针对兼证、次证而加入专治药物,以达到治主证为主,兼顾次证的治疗目的。此法在临证中十分常见。

如程杏轩曾用补中益气汤加制大黄的方法,治愈一例年逾古稀女患者的虚闭证。

如吴鞠通曾治久疝不愈,受凉复发,坚结肛门,坐卧不得,胀痛不可忍,汗如雨下,七日不大便的病人。他运用天台乌药散加巴豆霜的温下理气法,下至三次始通,通后痛渐定。

前人在论及方剂时,一般都附有加减的药物,以供使用者参考。

如《景岳全书》中的右归饮方,该方功用为温补肾阳。其方加减法云:如气虚血脱,或厥、或昏、或汗、或运、或虚狂、或短气者,必大加人参、白术;如火衰不能生土,为呕哕吞睃者,加炮干姜;如阳衰中寒,泄泻腹痛,加人参、肉豆蔻;如小腹痛,加吴茱萸;如淋带不止,加破故纸;如血少血滞腰膝软痛者,加当归。通过加减变化来扩大方剂功用范围。同时,在临证应用中,也可以做为兼顾次证、兼证的治法。

二、方剂相合同治一证

临证治疗中,以一方为主,合入其他方剂,也是以达到治主证为主,兼顾次证的治疗目的的常用方法之一。

如下痢中气虚弱所致,煎补中益气汤送香连丸调补之;下痢气虚所致,煎四君子汤送香连丸调补之;下痢血虚所致,煎四物汤送香连丸调补之;下痢气血两虚所致,煎十全大补汤送香连丸调补之。从中可见,香连丸主治下痢,其余方剂则根据病人的不同次证而用。诸方与香连丸方相合,共奏疗效。此法前人多采用之,因此,前人谓“欲察病者,务求善方;欲善方者,务求良法”。

此种方法在临证应用中,屡见成效者,在文献中十分常见,现仅举几例以说明之。

1.肝肾阴分不足,延及奇经八脉,经水先期,时或带下,近以挟食阻气,加以夏令之湿随气逗留,致使脘腹作痛,痛久入络、故胁肋前后皆痛,胃纳式微,大便维艰,脉来濡而不畅,右部小软带弦。体虚湿留,未便峻补,当先疏木以舒络,和胃以通腑,务使络隧流通,腑气宣畅,庶有通则不痛之义。药用桂枝、炒白芍、川楝子、延胡、青皮、吴萸、炒川连、枳壳、豆蔻、橘络、半夏、茯苓、瓜蒌、丝瓜络(红花染)。

本例脘痛起于肝肾阴亏,加之挟食阻气,更兼暑湿逗留,为正虚邪实之证。治以桂枝、左金、小陷胸、小半夏加茯苓、金铃子散诸方合化,疏肝抑木,和胃通腑。

2.一妇尿血,久服寒凉止血药,面色萎黄,肢体倦怠,饮食不甘,晡热作渴已三年矣。此药伤脾胃,元气下陷,而不能摄血也。盖病久郁结伤脾,用补中益气汤以补元气,用归脾汤以解脾郁,使血得归经,更用加味逍遥散,以补养肝血,诸症渐愈。

3.一妇素多怒,因食烧肉,面肿不食,身倦脉沉涩,左豁大,此体虚有痰所隔,不得下降。当补虚利痰为主。每日早服二陈汤,加人参、白术;卧时进滚痰丸五、六十粒。

4.一妇年未四旬,生育已多,且小产数次,以致怯弱,其病不时眩晕,恶心,胸膈痞满,饮食不进,头面四肢浮肿,晡时潮热,大便时泻时燥,夜间恍惚不眠,医家调理,已非一人一日。予诊之,左寸浮涩,右寸浮滑,两关俱弦细,两尺初取觉洪大,重按则少神,知其心脾肾三经受病,而纯以清凉为治非也。遂以陈皮、贝母、前胡、苏子、木通、薏仁、归身、白芍、天麻为煎剂,在巳、午、未三时服;黎明用熟地、人参、附子、杜仲、麦冬、山药、知母、白术、五味为丸,淡盐汤送下;黄昏服安神丸。如此分为三治,至满月而霍然。

总之,详辨证候,析清病机,综合论治,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亦是中医学在临证中的优势所在。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