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外科学 / 第二节 脏腑辨证

第二节 脏腑辨证

外科疾病多与肝、胆、脾、胃、大肠、小肠、膀胱等脏腑有关,脏腑辨证,主要是辨清病位与病性。所以,医者必须掌握这些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才能具有认证、辨证的能力。本节仅就与外科有关的证候类型分述于下:

(一)肝胆

1.肝气郁结:肝经布胁肋而主疏泄,失其条达则肝气郁结,证见两胁胀痛,胸闷不舒,情志郁闷,急躁易怒,口干,口苦,或生瘰疬、乳癖等肿块,症状可随喜怒而消长。肝气横逆,或致肝胃不和,则右上腹胀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或致肝脾不调,则消化不良,胁腹胀满,肠鸣便溏,便后不爽。

2.气滞血瘀:肝失条达,疏泄无权,则气机不畅,血行瘀阻,经脉痹塞,或瘀而成块,可见胁腹部疼痛,痛有定处,局部拒按,或有固定包块,或生石瘿,或成乳岩,脉涩滞不利,舌有瘀斑,或现紫暗。

3.肝胆实热:胆附于肝,亦喜疏泄,在生理上肝胆功能互相配合,在外科病变中,肝胆亦多同病。肝气郁久化热,肝胆实火循经而行,则见壮热头痛,眩晕,呕吐,耳鸣,耳聋,面红目赤,胁痛拒按,辗转不宁,大便中或可排出结石;或者胁肋部生疹,灼痛剧烈,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脉弦而数,苔干黄厚。

4.湿热交蒸:肝胆实火横恣,伤及脾胃,湿浊内生,而成湿热交蒸,黄疸遂生。证见寒热往来,胁痛拒按,身目发黄,全身搔痒,口苦咽干,恶心呕吐,便秘色白,尿短黄赤。或见阴囊肿胀,灼热疼痛,溃烂成脓,脉弦数,苔黄腻。

5.蛔虫上扰:蛔虫窜扰肠道,中焦气结,或胃气上逆,则见脘胁钻痛,掣引肩背,时痛时止,痛重欲绝,或有吐蛔,脉弦紧,苔薄白,或有虫斑。

6.热极动风:肝气化火,毒热炽盛,内陷入营,循肝经上升巅顶,风火相煽,极而动风。则见高热神昏,惊厥抽搐,麻木,或往来寒热,眩晕,头痛,大汗,大渴;或疮顶下陷,色转暗红,舌质红,苔黄厚,脉弦而数。

(二)脾胃

1.胃气上逆: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降为顺。幽门失畅,胃失和降,反升为逆,则见食欲不振,胃脘胀痛,恶心呕吐,嗳气呃逆,或泛吐清水,或口臭暧腐。

2.食滞胃脘: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胃脘,腐熟功能失司,则见脘腹胀满疼痛,上腹膨隆,拒按,呕吐酸腐,嗳气泛酸,大便不爽,脉滑,苔厚腻。

3.热积阳明:郁久化热,热积胃肠,逼津外出,肠道痞塞不通,则见壮热口渴,呕吐嘈杂,大汗淋漓,或腹部痞满,胀痛拒按、或腹部膨隆,可见肠形,大便秘结不通、或没有排气,脉洪数,苔黄糙。

4.湿热内蕴: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或感外邪或素嗜肥甘,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湿热交蒸,遂成肠结,或胃肠脓肿而见腹部胀满疼痛,不思饮食,发热身重,大便不爽,面目发黄,皮肤发痒,小便黄赤,脉濡数,苔黄腻。

5.脾虚湿困,素体脾阳不振,或过食生冷,或坐卧湿地,涉水淋雨,中阳被困,运化无权。证见腹部胀满,或有条索样结块,疼痛喜按,得温则舒,纳呆口粘,肢冷无力,头身困重,大便溏泻,甚或完谷不化,脉沉细,苔白滑。

(三)大肠、小肠

1.气滞腑实:大肠主传导糟粕,以通为顺,或因饮食不节,食积停滞,或因气滞血瘀,使肠道气机阻滞,传导失常而成腑实之证。症见全腹胀满膨隆,疼痛拒按,肠鸣,便结不通,呕吐恶臭,脉弦或洪数,苔白或黄。

2.气滞瘀结,肠道气机不畅,气滞而血瘀,久而化热,则肠道腐坏而成痈疽瘀结,证见腹部攻撑作痛或胀痛,或痛有定处,形成包块,拒按,大便秘结,脉沉弦,舌质稍暗或有瘀斑。

3.肠腑湿阻:脾主运化,小肠泌别清浊,脾、胃、肠道共同完成水、谷之运化,病变亦多同时出现。肠道不通,水湿内阻,则有脘腹账满,全腹拒按,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苔腻,脉弦滑。

4.肠腑虫积:素有肠道蛔虫,堵塞肠道,肠腑气滞,可见腹痛绕脐阵作,烦躁不宁,腹部有索条状团块,压之可变形,可见便蛔,吐蛔,或便结腹胀,苔薄,脉平或弦。

5.津伤便结:久热伤阴,津枯液耗,肠道枯涩,便结难通。证见大便燥结,口干舌燥,皮肤枯燥,手足心热,或有肛裂疼痛,便血,脉沉涩或细数,苔燥舌干。

(四)膀胱

膀胱湿热:膀胱主藏津化气,贮尿、排尿。如果气化失司或因过食肥甘酒热,则湿热蕴结下焦,可见尿急、尿频、尿痛,或有脓尿、血尿、尿砂石,腰腹绞痛,或发热,脉数,苔黄腻。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