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外科学 / 第一节 八纲辨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辨阴阳、辨表里、辨寒热、辨虚实,谓之八纲辦证,而阴阳虚实四纲在外科辨证中尤为重要。

(一)辨阴阳

辨阴阳是八纲辨证之总纲。可以概括表-热、实证,阴可以概括里、寒、虚证。外科要从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两方面结合起来综合分析阴阳,简单概括如表1:

证类阳证阴证
病势发病急,变化快发病较慢,变化慢
病位在表,位浅,多发于皮肉在里,位深,多发于筋骨,脏腑
局部症状皮温灼热,得冷则舒不热或微热,得暖则适
局部症状皮色焮红光亮皮色不变或紫暗
局部症状肿势肿胀高起,根脚收缩漫肿或平塌下陷,根脚散漫
局部症状硬度软硬适中,酿脓则软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局部症状疼痛剧烈不痛、隐痛、酸痛或抽痛
局部症状脓汁稠厚,黄润稀薄、不泽或夹杂败絮
局部症状疮面肉芽红活而润实肉芽不鲜或苍白水肿松软
全身症状主症初起常伴有寒热,口渴,纳呆,
便干,溲赤,呼吸气粗,烦躁不安等热病症状
初起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酿脓期常伴有低烧(潮热)、
颧红、面色苍白、自汗、盗汗等虚象,溃后日久不敛,虚象更显
全身症状脉象弦、滑、数、洪大有力细、弱、沉缓无力
全身症状舌象苔白、黄燥、焦黑、舌质红苔薄白、白腻、舌质淡
病程一般较短相对较长
预后易消、易溃、易敛、预后较好难消、难溃,预后较差

上表仅属一般典型症状,实际上疾病的表现是复杂的,可能阳中有阴,如流注主要属阳,而色白为阴;也可能阴中有阳,如脱疽主要属阴,而剧痛属阳;也可能半阳半阴,如慢性乳痈等微热微红,肿而不甚高突,痛而不甚剧烈。另外,由于正邪斗争,以及在治疗过程中,疾病在不断变化,故可能出现由阴转阳,由阳转阴等现象。所以必须具体分析病证的特点.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

在疮疡的后期,特别是在内痈的后期,大吐、大泻、大汗,大出血及脓血大泄等引起津液极度耗损,因而出现全身虚汗,神志昏迷的虚脱状态,则可能为亡阴或亡阳。

(二)辨虚实

辨虚实,无论在疮疡还是内痈中,对观察邪正之盛衰,对确定治法之补泻及判断预后之好坏,均有直接指导意义。

1.实证:腹满膨胀,疼痛拒按,胸膈痞闷,口苦咽干,烦躁多渴,局热面赤,精神昏塞或有黄疸,苔腻,脉洪大,为脏腑实热。或有脘腹剧痛,形寒肢冷,面色青晦或苍白,苔白滑,脉弦紧,为脏腑寒实。或者疮疡肿起色赤,皮肤壮热,脓水稠粘,寒热疼痛,大便干结,小便如淋,心神烦闷,恍惚不宁,为邪气之实。

2.虚证:泻痢肠鸣,饮食不入,呕吐无时,脘腹账满,隐疼喜按,手足冰冷,精神疲惫,声低息微,小便清长或小便时难,舌淡,脉弱,为脏腑之虚。脓水清稀,疮口日久不敛,肌寒肉冷,自汗不止,面色苍白或萎黄,舌淡,脉细弱,为气血之虚。精滑不固,大便自利,腰脚沉重,睡卧不宁,为下元亏虚。

3.虚实夹杂:素体虚弱,体瘦神疲,脘腹隐痛,消化不良,而突然腹痛拒按,呕吐恶心,腹胀便秘等,为本虚标实。亦有邪气尚盛而正气已衰,如疮疽内陷及内痈中的一些危重证候。

一般来说,实为邪气盛,虚为正气衰。在病之初起、中期多为实证,病之后期多为虚证。泻实较易,而补虚颇难。虚实夹杂,标本不一,在治疗时更需仔细衡量虚实、轻重、标本、缓急。

(三)辨表里寒热

辨表里寒热,外科与内科相似,兹列表概括如表2:

证型主要症状舌苔脉象
表证表寒头痛、身痛、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苔薄白浮紧
表证表热头痛、身痛、发热重、恶寒轻、有汗苔薄白 舌尖红浮数
半表半里半表半里寒热往来、胸闷胁痛、饮食不振
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头晕
苔白 舌边红
里证里寒恶寒、肢冷、口不渴、喜热饮、恶心、呕吐
腹痛、腹泻、便溏、尿清长、面色白
舌质淡 苔薄白沉迟
里证里热发热、烦躁、口渴、喜冷饮、眼红、咽痛
便燥、尿黄赤、面色红
舌质红沉洪数

此外,古人总结出很多辨别疮疡浅深之法,多为经验之淡。如若人虽患疮疡,但起居平和,饮食如故,疮高而软者,是发于肌表,若初生疮之时,壮热恶寒,拘急头痛,精神不宁,烦躁冷饮,局部皮色不变,不肿隐痛者,是发于骨骼。这些对于辨别疮疡的部位、性质至关重要。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