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儿科学 / 肠伤寒

肠伤寒

肠伤寒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所致的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临床以长期高热、面色晦暗、神情淡漠、胁下痞块、皮肤红疹、苔白厚腻、脉缓为主要特征。与中医的湿温相类似。好发于夏秋季节。脾胃证候贯穿于本病的全过程。

小儿伤寒,由于感邪不同和体质差异,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且季节性亦不甚明显。故临床长期高热不退,而又原因不明者,都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

本病不可与中医的外感伤寒相混淆。为了临床上便于区别起见,故通常称本病为“肠伤寒”。

(一)初期

本期为疾病初起阶段,为时约一周左右。

证候:微恶风寒,全身不适,头痛头胀,肢体倦怠,沉重疼痛,纳呆神疲,发热渐甚,无汗或少汗,胸腹满闷,口不甚渴,或渴不欲饮,或见咳嗽,呕恶作逆,便秘或溏,舌苔白滑,渐转厚腻,脉象濡缓,指纹紫滞。

治法:芳香化湿,宣表达邪。

方例:表寒较重,恶寒无汗,身疼甚者,用藿香正气散。表证轻微,湿邪偏重,而热尙不盛者,用三仁汤。纳呆腹胀,口中气臭,大便臭秽或挟不消化物者,加神曲、焦山楂、枳壳、炒莱菔子以消食导滞;热象明显,心烦口渴,尿赤苔黄,汗出热增者,加连翘、银花、知母、黄芩、栀子、木通等以清化疏利;头昏目胀,耳聋耳闭者加菖蒲、郁金、蔓京子、薄荷叶等开闭通窍;肢体不舒、挛急痠痛者,加僵蚕、地龙、粉葛根、纹秦艽等通经络、利经气;神志朦胧,时清时昧、烦闷不安、舌苔白腻者,用苏合香丸辛温开窍;若舌苔转黄,神昏惊厥者,加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泄热清心、芳香开窍。

(二)极期

本期为病程中之第二、三周,为时约14天左右,其特点为发热持续不退,中毒症状明显。

1.气分湿热:

证候:高热,稽留不退、汗出后热稍缓,旋即复升,面色晦暗、汗出粘滞、红疹白㾦,神情呆滞,脘腹胀闷,噁心呕吐,口渴纳呆,饮水不多,小便色黄而混浊,大便或秘,或溏泻臭秽,舌苔黄厚腻,脉濡数有力。

治法:清化湿热,疏利三焦。

方例:连朴饮合苍术白虎汤。

若湿象较重,脘腹胀满、身重不渴、舌苔滑腻者,重用苍术、厚朴、并可加藿香,佩兰、草果等芳香化湿之品。若热象较着,高热烦渴、舌红苔黄者,重用石膏、知母、山栀、黄连,并可加黄芩、滑石,以加强清利疏化之力。若皮肤白㾦较多,是湿热内蕴较甚,外发皮肤,可加苡仁、竹叶以增强清利透达;若湿热交结肠胃,腑气闭塞,胸腹胀痛拒按,大便不通,舌苔黄厚而糙,甚则躁扰不安,当予开结通下,如小承气汤之类。但应注意,中病即止,不可过量。若湿热壅盛,上扰神明,祌昏谵语者,可加犀角、郁金、菖蒲、连翘等,或加服至宝丹、紫雪丹、安宫牛黄丸等;若热甚生风,肝风内动,手足抽搐,肢体强直者可加羚羊角、钩藤、僵蚕之类;若湿热内蕴,肠络灼伤,大梗下血者,可用白头翁、秦皮、黄柏、黄连、银花炭、侧柏炭、地榆炭、槐花等。

2.热入营血:

证候:髙热烦躁,神昏谵语,夜间犹甚,或口噤直视,四肢瘈疭,或循衣摸床,惊惕不安,或便血衄血,皮肤发斑,舌质红绛,或有黄苔,脉弦数或细数。

治法:清营透热,凉血解毒。

方例: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清瘟败毒饮。

3.气血两脱:

证候:便血不止,腹部胀痛,甚则突然发作腹部剧痛而出现肠道穿孔,继则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精神不振,或烦矂不安,脉微欲绝,舌淡无华。

治法:益气固脱,养血止血。

方例:独参汤、黄土汤、生脉散。

可加阿胶、地榆、乌梅、仙鹤草、山萸肉等养血止血。

以上三方,前二者偏于温阳固脱,养血止血;后着偏于益气育阴,养血止血。

(三)恢复期

本期为病程中第四周之后,其特点为邪衰正虚,余邪未尽。

1.余邪留恋,气阴两伤。

证候:低热起伏,不易退清,虚烦口渴,甚则气弱干呕,神疲易汗,舌淡或淡红,中心黄苔,脉细而数。

治法:益气养阴,兼清余热。

方例:竹叶石膏汤。

若汗多,动则气短,加黄芪、五味子;若湿邪较盛,腹胀苔白,可去石膏、麦冬,加苡仁、砂仁、厚朴、藿香之类;若余邪已尽,气阴两虚,神疲气弱,懒言纳呆,唇齿干燥,舌光剥如镜,脉细弱者,可用生脉散加石斛、莲肉、谷芽等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2.邪热未清,阴液亏损。

证候:午后潮热,或早退夜热,口干颧红,心烦不寐,或寐则惊惕、多梦不安,舌红少苔,脉象细数。

治法:滋阴透热。

方例:青蒿鳖甲汤,可加银柴胡、白薇以增强清热育阴之功;加夜交藤、酸枣仁安神镇惊。若大便干结者加火麻仁、生首乌、郁李仁滋阴液润肠通便。三甲复脉汤,可用于伤寒后期,邪热久羁,灼烁真阴,神倦瘈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黄连阿胶汤,可用于伤寒后期阴虚内热,虚烦不得寐者。

3.脾虚气弱,余湿未尽。

证候:面色淡白,肢倦神疲,食纳不思,腹胀便溏,脉濡弱,舌质淡,苔薄白,指纹淡红。

治法:健脾祛湿,扶正益气。

方例:参苓白术散。

若脾虚及肾,阳虚湿泛者可加附子、干姜、苍术、桂枝以温阳化湿。

4.胃阴不足,津亏液耗。

证候:口渴喜饮,胃脘嘈杂,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微黄或少苔,脉虚数。

治法:养阴益胃,生津止渴。

方药:养胃汤。

若确认湿邪既尽,而阴虚津亏者,可酌加乌梅、白芍、甘草等酸甘化阴,止渴生津。

〔简便验方〕

1.鸦胆子,装入胶囊,5至15岁每次服0.4克,4小时一次。(王伯岳主编《中医儿科学》)

2.黄连粉,装入胶襄,小儿服1克,4小时一次。(同上)

3.穿心莲30〜60克,水煎服。或晒干研粉,装入胶囊,每服3克,每日4至6次。(同上)

4.葛根,制成淀粉30〜60克,开水调成煳状,加银花炭30〜60克,每次1至2汤匙,一日二次。(同上)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