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儿科学 / 湿温

湿温

湿温是由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的一种外感热病。临床以发病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脾胃证侯明显为其特征。本病好发于长夏或初秋季节,此时气候潮湿,天暑下逼,地气上蒸,内外合邪,湿热蕴酿。“阳常有余”,感受湿邪则多从热化;兼之“脾常不足”,运化无力,更易为湿邪所困,故小儿最易受病。

〔病因病机〕

小儿湿温,多由外感湿邪而伤肺,内伤饮食而损脾。湿能生热,热亦能生湿,而湿气秽浊粘滞,一旦发病则缠绵难愈,且因患儿体质而变化,如阳虚湿重者,辄从寒化而为寒湿;阴虚火旺,或阳气素盛者,多从火化而为湿热,湿邪化热而成为湿温。故湿温虽是一种复杂的病证,而其变化之根机,则在脾胃。夏秋之际,湿热气盛,若调养不当,贪凉居湿,恣食瓜果,既易感受外邪,又易产生内热,湿热蕴酿,变生诸证。

(一)初期 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邪在上焦,卫分受病,湿邪阻遏阳气则恶寒,湿热交蒸则发热,或兼及气分,可见壮热口渴,汗出不透,口粘苔滑,脉濡数等。若邪盛正虚,正不胜邪,逆传心包,蒙闭心窍,可见神昏谵语,疹色红赤等。

(二)中期 湿热之邪,顺传脾胃,中焦受病,以气分证候为主。脾失运化,湿热蕴酿,可致成诸多变证:湿热之邪弥漫三焦,则寒热痞痛,呕逆泻泄;湿热结聚中脘,则胃脘胀满疼痛;湿热下注则小便不利;湿痰射肺则烦热喘咳,邪伏膜原,病在半表半里,则往来寒热,胸脘痞闷;热结阳明,津液灼伤,则痞、满、燥、坚诸证悉见。

(三)末期 邪传肝肾,津液亏耗,气血两伤,证见舌质红绛,咸光绛无苔;热邪留恋,夜热无汗,口干不饮,脉象细数。湿为阴邪,最易伤人阳气,故湿邪留恋日久,亦可转化为寒湿,证见纳呆便溏,头昏重痛,肢体肌肉酸痛,苔白滑腻,脉象濡缓等。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1.本病多发生于夏秋之交,由湿热郁蒸而成。当辨湿之与热孰重孰轻。

(1)湿重于热,证见恶寒不甚,身热不扬,汗出不退,口渴不饮,呕逆腹胀,手足沉重,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缓,指纹紫滞。

(2)热重于湿,证见壮热自汗,口渴饮冷,身重胸痞,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濡数或洪数,指纹紫色。

2.辨舌苔预测病情进退:湿温初起,舌质多正常,苔薄白或略带滑腻,为病尙轻浅;继而舌质转红,苔转黄滑,或黄厚腻,或灰黄干腻,为病邪深重;反之,苔由黄厚干腻渐退转为薄黄或薄白,邪有去路,为病情好转。此外,舌质光绛起芒刺,为病邪深入,气阴两伤;若后期苔薄如镜,亦为病情深重,系津液亏耗之象。

(二)论治要点

湿温系夏秋之际,内外合邪,湿邪化热酿成,湿性胶滞粘腻,为病缠绵留恋,但清热则湿不退。祛湿则热愈炽,故清热化湿同时并用为本病的治疗大法,意在湿邪既去,热势自化,湿热两分,其病自缓。疾病初起,卫气受病,治宜清化湿热,兼以疏表,其湿重者用三仁汤加减;热重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卫气不解,传入营血,弥漫三焦,邪陷心包,神昏惊厥者,治宜透营转气,清营凉血,宁神镇惊,方用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安宫牛黄丸等。病至后期,正虚邪实,内闭者开窍,温开法用苏合香丸,凉开法用至宝丹。外脱者固摄,分别选用参附汤、回阳救急汤等。本病一般忌用辛温发汗、通里攻下,滋阴养血诸法。

(三)常见证治

1.邪在卫分:

证候:头痛、微恶寒、身热不扬,沉重乏力,胸脘痞闷,午后身热,面黄不渴,舌质淡苔白微滑腻,脉濡缓,指纹浮红。

治法:

(1)表湿较重者,宜苦温宣化,芳香淡渗。

方例:藿朴夏苓汤。

(2)内蕴湿热,且湿邪为重者,宜辛开芳化,疏利淡渗。

方例:三仁汤。

2.热恋气分

(1)湿邪偏重,邪伏募原。

①湿浊阻遏:

证候:热微寒甚,身热有汗,手足沉重,呕逆腹胀,舌质淡、苔白腻,脉缓,纹紫滞。

治法:疏泄湿浊,透达募原。

方例:雷氏宣透膜原法。

②湿遏热伏:

证候:往来寒热,或寒战热炽,胸胁痞满,呕恶作逆,舌质红,苔白如积粉,脉弦数。

治法:开达募原,化湿透热。

方例:达原饮加减。

(2)湿邪偏重,痰敝心窍。

证候:身热不甚,神昏、谵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化湿清热,豁痰开窍。

方例:菖蒲郁金汤。

(3)热邪偏重,郁发白㾦。

证候:发热身疼,汗出不解,邪郁肌表,发为白㾦,状如水晶,依次见于颈项、胸腹,渐及四肢,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泄湿热,透发肌表。

方例:薏苡竹叶散。

(4)湿热并重,气机壅遏。

证候:潮热倦怠,肢体酸痛,胸脘胀闷,噁心呕逆,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厚灰腻,脉濡数,指纹紫滞。

治法:芳香宣化,清泄通利。

方例:甘露消毒丹。

总之,邪在气分,郁久不解,湿重于热者用三仁汤加减;热重于湿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应执简驭繁,通权达变,各有侧重。

3.营血分证:

(1)湿热化燥,大便下血。

证候:灼热烦澡,大便色呈暗红或黑色,且多为稀便。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指纹紫滞。

治法:清营解毒,凉血止血。

方例:犀角地黄汤加银花、连翘、地榆炭、茜草炭。

(2)气虚血脱。

证候:颜面苍白,汗出不止,四肢厥冷,便血不止,舌质红胖,舌面无苔,脉微细欲绝,指纹淡紫。

治法:益气固脱,养血止血。

方例:四逆加人参汤或黄土汤。

(四)临证权变

热滞阳明,壮热汗出、谵语便秘、腹满硬痛、大渴引饮、舌有芒刺,脉沉实者,宜清热救液,方用仲景竹叶石膏汤加鲜生地、鲜石斛、鲜芦根等;湿热内结,胸痞腹满、大便干结者,应泄热通便,方用小承气汤,“得快利,止后服”;邪陷心包,津液耗伤、神昏痰壅、舌苔干燥、脉象洪数者,宜泻火清心,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兼服局方至宝丹、牛黄清心丸;湿热蕴蒸,外发红疹白㾦、或并发黄疸者,当因势利导,随证处治。

〔调护〕

1.本病病程较长,患儿虽热不甚高,亦应注意卧床休息。如见耳聋重听,护理尤应仔细。

2.患儿应保持身体微微有汗,但须注意不可大汗淋漓。

3.注意颈项胸腹有无白㾦透露,及其色泽、光亮、干枯程度。

4.勿食生冷、硬固食物及甜腻糖类食品。

〔应用例案〕

陈某,湿温逗留日久,湿蒸阳明,微寒里热。脉数濡软,苔白,邪湿日恋,元气日伤,将延入损途。

炒杏仁 赤猪苓 泽泻 生薏仁 通草 广郁金 青蒿 制半夏 广皮 豆卷 蔻仁

复诊:宣泄肺气,表气自通,不表而汗,不透白㾦,肌表之风,太阴之湿,因之外解,然脉仍带数,余烬尙恋,虽得转机,犹不足恃。

制半夏 白蔻仁 赤猪苓 通草 泽泻 光杏仁 生薏仁 炒地骨皮 广皮 蔷薇露一两温冲。

三诊:小溲黄赤,湿热外泄之兆,所以热势得以渐减,药既应手,再为扩充。

制半夏 通草 薏仁 蔻仁 木猪苓 光杏仁 广皮 泽泻 竹茹 地骨皮 蔷薇露一两(《张聿青医案》)

:本证一连三诊,均以渗利疏导为旨,初以宣化为辅,继以清泄为佐,终收“湿邪既去,热势自孤,湿热两分,病自趋愈”之功,初诊虽已“元气日伤”,但湿温既不同于外感伤寒,又有异于内伤杂病,断不可“培元益气”。温热大家叶天士有言:“温病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正是指的这种情况。

〔文献摘录〕

《医门棒喝》:“湿土之气,同类相启,故湿热之邪,始外受,终归脾胃”。

《湿热病篇》:“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阳明为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医门法律》:“湿温一证,即藏疫疠在内。一人受之为湿温,一方受之为疫疠”。

《小儿药证直诀》:“脾主困,脾病,困睡泻泄,不思饮食”。

叶天士:“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湿热相搏,势必孤矣”。

薛生白:“湿热两分,其病自缓”。

吴鞠通:“从清热则湿不退;从祛湿则热愈炽”。

雷少逸:“湿热之病,清利乃解”。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