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长沙方歌括 / 文蛤散

文蛤散

治病在太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噀之者。若灌之,热被劫不得出,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瘥者,与五苓散。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文蛤(五两)

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方寸匕服,汤用五合。

歌曰:水噀原逾汗法门(太阳宜汗,而以水噀之),肉中粟起(水在皮肤)更增烦(热郁而不得去)。意中思水(里有热)还无渴(水寒侵于肺),文蛤磨调药不繁。

男元犀按:太阳病不发汗而以水噀之,致在表之阳反退却于内而不得去。师取文蛤为散,味咸质燥,以渗散其水气。若不瘥者,用五苓助其脾以转输之,俾仍从皮肤而散也。柯韵伯谓此等轻剂,恐难散湿热之重邪。《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又云: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审证用方,则彼用散而此则用汤为宜。附文蛤汤:文蛤五两,麻黄、甘草、生姜各三两,石膏五两,杏仁五十枚,大枣十二枚。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汗出即愈。

张令韶曰:前论内因之水结于胸胁而为大陷胸汤证,此论外因之水入于皮肤而肉中粟起,或为小结胸证。如水寒实于外,阳热却于内,而为虚寒结胸,无肌表之热证者,与小陷胸以解其内之热结。白散辛温,可以散水寒之气。总之,寒实于外,热却于内,或用苦寒以解内热,或用辛热以散外寒,随时制宜,无不可也。

  • 下载本书电子版
  •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