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内科学 / 第三节 辨明主证,探求病证本质

第三节 辨明主证,探求病证本质

病证的各种证候与病证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非为等距离的。其联系形式,大体可分为直接与非直接两类。将那些与病证本质呈直接联系的可以揭示病证本质的症候,称为“主证”。而把其他证候称为“客证”或“次证”。

主证不仅揭示病证的本质,而且,随着病证本质的变换而使主证变换。因此,病证的主证不是固定不变的。

一、四诊合参,提炼主证

主证的提炼,是通过对证候分析、综合、归纳的思辨与加工。

而证候的收集,则来源于四诊。因此,可以说四诊是辨识主证的前提。

临证中所出现的失误,往往在于四诊的不精确。对此,张仲景早有“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方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的告诫。

在四诊中如何得以全面而准确地收集证候呢?前人已有明示,如喻昌的“议病式”。即对此做出可借鉴的总结。特录如下,以资参考。

“某年某月,某地某人,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若何?色之黑白、枯润若何?声之清浊、长短若何?人之形志苦乐若何?病始何日?初服何药?次后再服何药?某药稍效?某药无效?时下昼夜孰重?寒热孰多?饮食喜恶、多寡?二便滑涩、无有?脉之三部九候,何候独异?二十四脉,何脉独见?何脉兼见?其证或内伤,或外感,或兼内外,或不内外,依经断为何病?其标本先后何在?”喻氏所提出的议病式,实质是中医临证程序的初形。尽管尚未完备,但足以启迪后者。

总之,在临证中按照中医临证程序去辨识病证,是可以全面搜集病证信息的。详见《中医临证程序与辨证思维方法》一书。

二、运用八纲,确定主证性质

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是前人对病证的因、位、性诸方面的概括。一般称为“八纲”。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因此,阴阳是总纲,表里、寒热、虚实为子纲。总纲统摄子纲,子纲又是总纲的具体内容。因此,张景岳称八纲为万病之本。

应用“八纲”所具备的属性,对病人的症候性质进行定性、定位的分析归纳,是可以从繁杂的证候中归纳出主证的。然而,证候在临证表现上,纯阴、纯阳、纯表、纯里的现象毕竟少见,而是阴阳表里交互夹杂,寒热虚实无限错综。尽管如此,只要细心观察,探寻证候间的有机联系的规律,完全可以从复杂中,归纳出主证。如发热,首分表里,发热伴有恶寒证候者则辨为表证,因此,在发热病证中,恶寒一症即是表证的标志。所以前人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的辨证名言。后又可辨虚实,发热恶寒并伴有汗者,辨为虚证。而发热恶寒不伴有汗者,辨为实证。因此,发热一证,尚需有恶寒、有汗、无汗等症去限定。从中看到仅仅发热一症是无法说明其症的病位、病性的,必须与恶寒、有汗或无汗等症组合在一起时,方赋予发热证的辨证意义。所以,主证是由数个证候按疾病本质排列组合的群体。

1.辨表里:表里是指病证的发病部位。临证中,常见的有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表里同病四类。在病证传变中,尚有由表入里,由里出表两种趋势。

对于表里的辨别,前人总结为:“一病之表里,全在发热与潮热,恶寒与恶热,头痛与腹痛,鼻塞与口燥,舌苔之有无,脉之浮沉以分之。假如发热、恶寒、头痛、鼻塞、舌上无苔、脉息浮,此表也。假如潮热、恶热、腹痛、口燥,舌苔黄黑、脉息沉、此里也”。

2.辨寒热:寒热是对病证性质的概括。临证中,常见的有表寒、表热、里寒、里热、实寒、实热、虚寒、虚热、上寒、上热、下寒、下热十二类。而且,尚有真寒假热、真热假寒两种。

对于寒热的辨别,前人总结为:“一病之寒热,全在口渴与不渴,渴而消水与不消水,饮食喜热与喜冷,烦躁与厥逆,溺之长短赤白,便之溏结,脉之迟数以分之。假如口渴而能消水、喜冷饮食、烦躁、溺短赤、便结、脉数、此热也。假如口不渴、或假渴而不能消水、喜饮热汤、手足厥冷、溺清长、便溏、脉迟、此为寒也”。

然而,寒热错综夹杂而出假象的症情,在临证中是很常见的。如“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对于寒热的辨别,要仔细观察,方能判断明了。

3.辨虚实:虚实是对病证正邪交争双方力量的概括。虚为正气虚,实是邪气盛。临证中,常见的有表虚、表实、里虚、里实、气虚、气实、血虚、血实、脏虚、脏实、腑虚、腑实、阳虚、阳实、阴虚、阴实十六类。尚有虚实相杂、虚实互为假象的证情。如“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对于虚实的辨別,前人总结为:“一病之虚实,全在有汗与无汗,胸腹胀痛与否,胀之减与不减,痛之拒按与喜按,病之新久,禀之厚薄,脉之虚实以分之。假如病中无汗,腹胀不减,痛而拒按,病新得,人禀厚,脉实有力,此实也,假如病中多汗,腹胀时减复如故,痛而喜按,按之则痛止,病久,禀弱,脉虚无力,此虚也”。

三、依据脏腑特点,辨识主证

脏腑是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内涵。各个脏腑又具备一定范围的生理机能,而其病理变化又与其生理机能紧密相连。由其生理机能特征去考察证候,恰恰是中医学知常达变的认识病证的特点。

心主司神明,主血脉,其病理上多出现神昏、昏厥、不寐等证候。或出现惊悸、怔忡、结、代、促脉等证候。如在临证中见诸证候,可从心脏病证或心与他脏的联系中进行考察。他脏亦可依此为例。

又如咳嗽一证,前人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咳嗽分为外感与内伤两大类。肺热、肺燥、肺虚均可出现咳嗽,肝火、肾虚、脾湿、痰湿又都会影响于肺,而出现咳嗽。因此,咳嗽仍为肺病的主要证候。但在临证中尚须鉴别。肺热咳嗽,除咳嗽外,还应具备痰黄稠、舌苔黄、脉弦数等热证的证候。肺燥咳嗽,应具备干咳无痰,鼻燥咽干,舌质红,苔薄而干等燥证的证候。肺气虚咳嗽,尚兼见气短,面色㿠白,动则汗出等气虚的证候。肺阴虚咳嗽,应见久咳不止,痰少而粘,形体消瘦,口燥咽干,或潮热,盗汗等阴虚见证。肝火咳嗽,应兼咳而气逆,痛引胸胁,烦躁易怒等肝火的见证。肾虚咳嗽,应见痰清稀呈泡沫状,咳甚则遗溺,气短,过劳则重等肾阳虚见证。脾虚咳嗽,应见痰多色白易咳出,面白微肿,少气体倦,怕冷,脘部闷胀,食欲不振等脾阳虚的见证。由此可见,在辨识主证之时,掌握脏腑的特异证候,并以此来探寻其余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证候,识别其内部有机的联系,对于辨识主证是十分有益的。

同时,还应注重分析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转变。前人认为:有是症便有是病,有是病便有是症。证候经常伴随疾病的传变而不断变更。在病证传变中适时辨识主证是十分必要的。

如一人初患劳热、汗多伤阳,心悸不宁,纳呆,呕吐,便溏胁痛、腰痛,目光无神,小便自遗,脉来强去弱,舌淡苔薄白。辨为虚劳。病人后又出现小腹胀痛,排尿不畅,低热不退,辨为膀胱痈。后又作寒热往来,辨为劳疟。由此可见,病人由于各种因素,使病人在病变中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征候,而主证亦随之变换。初病人心、脾、肝、肾、胃等脏腑均出现虚损证候。后为膀胱痈则主证变为小腹胀痛、小溲不畅、低热。后变为劳疟,主证又变为寒热往来。

因此,辨识主证应分辨脏腑表现在证候中的特异性指征,以此来完成辨识主证的任务。

四、总结疗效,深化主证辨识

在临证中,通过总结疗效,判明得失,纠正失误,是可以深化主证的辨识。

如一女病癃闭,前医曾用“通利”之剂而未效。细考其病,尚有少腹膨胀,胸胁满闷,时欲叹息,脉弦,舌红苔薄腻,且素性急躁,近又有暴怒。则辨此证系因肝郁化火,气机壅滞,水道不利,而致癃闭。按此论治而愈。

五、审视病证变化,随证判断主证

病证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之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呈现出病证的阶段性。对此,前人称为:病有初、中、末。病证的传变有两种形式。一种为一定之传变,此种传变是有一定传变规律可循。一种为无定之传变,此种传变的规律性不明显。但是,病证在传变过程中,由于病机、病位的改变,其证候必然随之而易。因此,审视病证变化,判断主证的变易是掌握病证初、中、末不同阶段的唯一方法。

临证中常用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辦证的辨证方法。主要是将外感病邪侵入机体后,引起机体反应证候及其传变趋势的辨证分类方法。但其基本原理和原则同样适用于内伤杂病中。所以,前人有六经盖百病之说和验案。

如表证已具,而饮食如故,胸腹无碍者,病不及里也。若见呕恶、口苦、或心胸满闷、不食,乃表邪传至胸中,渐入里也。若烦躁、不眠、干渴、谵语、腹痛、自利等证,皆邪入于里也。

又如饮食停滞中脘,则脾胃之阳气被其遏抑,不能宣通,亦郁而成热。证见头痛、发热如伤寒,而身不痛,恶食欲吐,嗳腐吞酸,胸口饱闷或胀痛,气口脉滑大甚,或沉伏。

由此可见,在病证变化中,主证亦在发生变化。了解和掌握变化的指征,通过分析,判断变化后的证候之间关系,重新提炼与组合新的主证。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