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内科学 / 第一节 中医基本理论是认识病证的基础

第一节 中医基本理论是认识病证的基础

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诊法、辨证、治则与治法以及中药学、方剂学等知识。这些知识是中医认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确定治疗方法的理论基础。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医学认识和阐述人体生命活动以及疾病发生、传变的理论和说理工具。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传变均是体内阴阳动态平衡的失调。它涉及到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中药功能的归纳、方剂的配伍原则诸方面。因此,需要学习和掌握阴阳五行学说。

脏象、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传变的病变位置的基础。脏象、经络的生理功能是辨识、治疗疾病的根据这就是“知常达变”的含义。尤其是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之间的关系,气的升降出入,血的运行通畅等因素都是观察预测疾病变化的依据。如《景岳全书》“凡治小便不禁者,古方多用固涩,此固宜然。然固涩之剂,不过固其门户,此亦治标之意,而非塞源之道也。盖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从中可以看出,脏与脏之间的关系,对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病因病机学说,在认识疾病中十分重要。寻找到病因,方能对因辨证,达到治疗的目的。掌握病机,方能审机论治,控制病势。病因多以六淫、七情的致病性质和特点去论述。病机多从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正邪相争等角度描述病证的变化。

诊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它是收集临证资料,获得病情信息的手段,为运用中医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综合,做出病证性质的判断奠定基础。因此,对“四诊”方法掌握的是否正确与准确,关系到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在运用诊法时,应注意“四诊合参”。因为四诊能从不同角度了解病情,且四诊之间不能相互取代。所以,只有“四诊合参”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揭示出证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辨证包括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辨证方法。在临证中,可单独选用,亦可联合使用。八纲辨证又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它对于辨识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的性质具有重大的意义。脏腑、经络、气血津液辨证方法常用于内伤杂病之中,它可以揭示出病位、病机、病势等。六经、三焦、卫气营血辨证多应用于外感病证,但也可指导内伤杂病的辨识,而且对于病证的传变过程的动态观察有一定总义。因此,全面了解各种辨证方法,对于提高辨证能力是有益的。

治则是在辨证基础上,确立的治疗原则。治法则为具体治疗方法。治则主要为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治法主要包括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和外治法,以及诸法的活用。在确定治则和选择治法时,首先要全面衡量病人的病情、体质、四时、气候、病势等方面。其次需分清主证、兼证、次证之间的关系。还需掌握八法的适应范围和禁忌。做到“法中有法”和常法与变法的有机结合。

方剂是以中医学理论指导,以药物为基础,把若干种药物按一定原则和比例加以配伍而组成的。方剂组成原则必须符合治则和治法。因此,应掌握主、辅、佐、使的组方原则,同时还需掌握不同剂型的特点和作用,以及“七方”的选择。在临证中,尤其是掌握方剂中药物或剂量的加减变化。这样,在临证中方能得心应手。

中药的气味、功能、剂量、炮制、配伍、归经等基本知识,是临证遣药的依据,同时,对药物的特殊功能以及药物间特殊固定的配伍等方面的知识也要认真掌握。在临证中,还应注意总结经验和不断吸收他人的经验,方能升华理论水平,提高诊疗效果。

中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它的理论产生于实践之中,又时刻指导临证实践。因此,在认识病证的实践中,必须全面掌握中医基本理论。而且,在临证实践中不断验证,从而加深中医基本理论的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中医学临证的真谛。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