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内科学 / 第三节 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

第三节 辨证论治体系的发展

《伤寒论》、《金匮要略》创立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方法,将理、法、方、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内科病证辨证论治原则的基础。宋元以后医家对其证治方药进行了广泛应用,不仅扩大了它的应用范围,更重要的是对其初步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不断完善和发展。如金代张元素对脏腑病机辨证的发挥、清代叶天士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法则和吴鞠通的三焦辨证法则等都是仲景辨证论治理论的不同侧面的延伸与充实。故而前人谓:“夫仲景法之祖也,后人虽移易无穷,终莫能越其矩度”。

一、脏腑辨证论治阐发

(一)脏腑虚实寒热辨证论治

此法将五脏六腑分为“实热”和“虚寒”证;互为表里的脏腑又分为“俱实”、“俱虚”、,"俱实热”、“俱虚寒”诸证。如肝实热证,目痛胸满,气急塞,治以泻肝前胡汤。肝虚寒证,胁下痛,胀满气急,目昏浊,视物不清,治以槟榔汤。孙思邈的这种辨证方法的特点为病证罗列详细,治法方药具体。且论中的“肝虚寒"、"胆虚寒”、"肺虚寒”、"肾实热”等证治,此中有很多内容为后世医家所忽略。

(二)脏腑标本虚实寒热辨证论治

此法以脏腑生理特点为基础,根据脏腑本气及经络循行部位,结合寒热虚实进行辨证。并将脏腑病分为“本病”、“标病”,还有虚、实、寒、热"是动病”、“所生病”的区别。张元素的《藏府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即是此法的核心。

二、八纲辨证论治阐发

八纲辨证中的阴阳为总纲,而表、里、寒、热、虚、实六纲,则是八纲中的主要内容。此六纲可以概括出病证的病变层次、病变性质。对此,张景岳称为“六变”,徐灵胎称为“六要”,强调此六者为“医中之关键”。八纲辨证论治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中介绍最为详明。

三、气血辨证论治阐发

(一)气病辨证论治

气病多分为气虚、气郁、气逆三类。气虚又以脾肺两脏最为常见,治以补中益气汤。气郁又因情志所致,故多责于肝,治以疏肝理气。气逆又可分为胃失和降、肝气横逆、肾气上逆等类。气病的治则主要为补气;降气、调气;破气三法。

(二)血病辨证论治

血病多分为血虚、血瘀、血热三类。血虚治宜补血药中增以益气之品。血瘀证又分上、中、下三焦辨治。血热分为内伤和外感两途。内伤血热多见心火和肝火。其法有五,曰补、曰下、曰破、曰凉、曰温。

四、六气辨证论治阐发

六气,指风、寒、暑、湿、燥、火。该法把疾病视为六气变化在人体中的反映。同时,认为人体内生六气不仅反映诸脏腑的属性,同时也是脏腑病变的证候反映。由于各个脏腑的虚实表现各不相同,因而相同属性的症候,产生在不同脏腑中亦不相同,如热在心为实,在肾为虚。总之,该法强调了病因与脏腑之间的关系的病因辨证论治方法。

内科病证的辨证论治方法,是从症候分析出发,概括出病证的性质和部位,给予相应的治疗。

辨证论治体系的基础在于理、法、方、药的联合应用临证中。前人的各种方法繁多,却离不开此点。在常规应用时如此,在灵活运用时也应如此。所谓灵活运用,就是结合人、时、地等方面的因素的具体应用。因此,在学习和运用时,应加强理、法、方、药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训练。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