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值经期或经前后,周期性出现周身发热者,称“经行发热”,亦称“经来发热”或“经病发热”。有单纯发热者,有恶寒发热者,亦有往来寒热者,均属此证。
〔病因病机〕
其主要病机,为营卫气血失调所致。临床常见的有:
(一)血热内盛
素体阳盛或嗜食辛辣,或肝郁化火,郁热失于宣达,热伏冲任,经行之际,冲气旺盛,气火偏旺,以致经行发热。
(二)肝肾阴虚
素体阴血不足,或房劳多产,或久病耗血伤阴,经期经后,阴血愈虚,阴虚生内热,以致经行发热。
(三)气血虚弱
禀赋素热,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耗血伤津,气血内耗,经行或经后,气随血泄,其气益虚,营卫失调,遂致低热怕冷。或现阴虚阳亢,阴虚生内热,以致经行发热。
(四)瘀热壅阻
经期产后,余血未净,或气滞血瘀,或热搏于血,或因外感内伤,或寒湿凝滞,瘀血留滞胞中,积瘀化热,经行之际,血海充盈,瘀热内阻,气血营卫失调,遂致经行发热。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领
本病的特点是发热每伴随月经周期而发,根据发热的时间、性质,辨阴阳虚实。一般血热者,身热心烦;阴虚者多潮热;气虚者多低热怕冷,瘀热者多乍寒乍热。当审因论治。本病与热入血室不同,热入血室虽与月经有关,但并非每值经行而发,且热入血室往往常伴有神志症状,即昼则明了,暮则谵语,以此而别。
(二)论治要点
审因论治,以阴阳虚实的不同,而进行不同的治疗,但总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若血热内盛者,宜清热凉血调经,方用清经汤,药物见月经先期,加益母草;肝肾阴虚者,宜养阴清热,方用两地汤,(药见月经先期)或用加味地骨皮饮,用药生地、当归、白芍、川芎、丹皮、地骨皮、黄连;气血两虚者,宜益气固表,方用补中益气汤,(药见月经先期)或玉屏风散,药用黄芪、白术、防风、生姜;瘀热壅阻者,宜化瘀清热,方用血府逐瘀汤,(方药见闭经)加丹皮或桃红四物汤加丹参、鳖甲以增化瘀之力,使瘀去则新得生,气血得畅,营卫和则热自除。
因于外感者,治同内科,但因经行耗血,阴血偏虚,故汗之不宜太过,以免重伤其阴。
(三)常见证治
1.血热内盛:
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身热面赤,头晕头胀,或心烦易怒,或胸胁乳房胀痛,口干喜饮,尿黄便结,唇红舌赤,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调经。
方例:清经散(《傅青主女科》)加益母草以清热调经。
2.肝肾阴虚:
证候:经期或经后发热,或午后潮热,甚则盗汗,咽干口燥,两颧红赤,五心烦热,或手足心热,烦躁少寐,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例:两地汤。(《傅青主女科》)
3.气血虚弱:
证候:经行或经后发热,形寒,自汗,神疲肢软,少气懒言,舌淡苔白润,脉虚缓。
治法:益气固表。
方例: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4.瘀热壅阻:
证候:经前或经期发热,小腹痛,按之甚,经色紫黯,行而不畅,挟有血块,舌黯或尖边有瘀点,脉沉弦数。
治法:化瘀清热。
方例:血府逐瘀汤(《医林改错》)加丹皮。
(四)临证权变
经行发热,属于内因多,如有外感,必有表证,而且发热也不会如此规律性。一般多属阴虚火旺,潮热居多,但也有肝热实证。若偏于肝热则宜疏肝清热。
若见临经潮热,经量少,经色紫,有头眩便结,精神抑郁之象,舌质淡红,脉弦细,治以舒肝健脾理气,方用逍遥散加丹皮、桃仁、元胡。若证见经后发热,腰膝酸软,足跟疼痛,舌质红有裂纹,脉虚数,尺脉虚大,此为肾虚,治宜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以滋肾养阴清热。若经行发热,有汗恶风,怕冷,头项强痛,或身疼,腰酸骨楚,经量少而色淡,苔薄白,脉浮缓者为外感发热,治以养血调营解表,方用桂枝四物汤。
〔调护〕
(1)经期注意休息,发热轻者可照常工作,发热重者可卧床休息。
(2)避免精神刺激,情绪要稳定,劝导病人消除紧张情绪。
(3)饮食宜清淡素净。
〔应用例案〕
例一、陈XX,女,39岁,工人,1973年5月24日初诊。1963年起月经后期,四十余天一行,经量涩少,历程三天;伴有凝块,每行经前一、二天自觉寒热,腹痛恶心。现月经逾期数天未行,寒热又作,少腹疼痛,腰痠。脉细弦,舌质淡,苔薄白。此为厥阴气滞,寒湿不化,营卫不调。治宜和血调营。处方:
毛柴胡4.5克 小桂枝6克(后入) 枯黄芩6克 泡吴萸4.5克 北干姜4.5克 香藁本6克 元胡索9克 煮半夏9克 秦当归6克 川芎藭6克 结茯苓12克 京丹参12克
次诊:服三剂后,于5月30日月经来潮,量中等,未见寒热,今值行经第三天,少腹微痛,脉舌如上。照上方加苏梗4.5克、香附9克,服三剂后,观察三个月,经期均无寒热发作。(《孙浩铭妇科临床经验》)
按:经前寒热交作,脐腹疼痛,经量涩少。滑伯仁谓:“乃寒湿搏于冲任,寒湿生浊,宜辛散苦温血药。”方中柴胡、桂枝、干姜、藁本取其辛散,反佐黄芩以和解肝络,吴萸、元胡苦温行气止痛,半夏、茯苓燥化湿浊,且用丹参、当归、川芎诸血药者,令引药入血分,同收温通之效。复诊更加苏梗、香附以行血中滞气。由于投剂中肯,寒滞尽化,故能奏功。
例二、于XX,21岁,未婚,工人,门诊号:38017,初诊:1962年2月9日。患者平素娴静寡言,月经向来超早,拖延日期颇长,1961年8月开始,经水20天一转,经行时兼发高热,并有胸满胁胀,甚至呕吐的症状,经历10日,经净后发热亦退,每月如此,成为规律,发烧渐次加重,在安徽宿东某医院诊治时,曾测得体温高至40℃,心烦头眩,面红目赤,甚则昏厥,隔时方醒。曾经医治无效,精神颇受威胁,1962年2月间返沪来治疗,初诊时已届临经前期,症见精神不舒,胸闷胁胀,口鼻干燥,脉象弦数,根据证象,诊断为肝热型的经行发热。
推敲本症病机是:患者素来性格沉静,有不如意事抑郁于怀,肝郁则气滞。在经期中这种现象更为显着,肝脉络于胆,散布于胁间,所以常见胁胀,木郁则横逆,逆则克土,因此兼见胸闷呕吐,相火附于肝木,木郁日久易于化火,引起高烧;火性上炎,故头目眩晕,甚则昏厥。治以疏肝清热法。
柴胡4.5克 青陈皮各4.5克 归身6克 赤芍6克 枳壳4.5克 制香附9克 炙甘草3克 白术6克 川朴2.4克 青蒿6克 黄芩9克(《朱小南妇科经验选》)
按:上方是根据柴胡疏肝散(见《笔花医镜》卷二,肝部。药物组成为柴胡、陈皮、川芎、赤芍、枳壳、香附、炙草)而来,因为即将临经,防止动血,所以将川芎改为归身,胸闷不舒,苔又带腻,湿热蕴于内,加白术、青皮、川朴,又以热象渐显,乃加青蒿、黄芩,这样即可清肝热疏气郁,又能宽胸和胃防止呕吐。服药时月经来临,服二剂后效不显着,热势燔盛,口鼻燥热犹如喷火,头目眩晕,又将出现热厥现象。二诊时研究其证象,因肝经直上巅顶,肝火上扰,又有动风之趋势,再三考虑,乃于上方加钩藤18克(后下)以平肝熄风,并增强清热的功效。服二剂后据诉头目清凉,随访,每月经来不再发热,说明获得了长期疗效。
本证治疗过程中,仅加一味药,而对疗效出入颇大,说明用药必须斟酌考虑。初诊时曾用蒿、芩清热,蒿、芩虽入肝经,但对风火附木沿肝经上扰之证。效逊于钩藤。钩藤能平肝熄风,解除心热,对肝热之经行发热,有良好的功效。李时珍《本草纲目》钩藤条载:“惊癎眩晕,皆肝风相火之病,钩藤通心包于肝木,风静火熄,则诸证自除”。所以不用钩藤则疗效不显,用之则应如桴鼓。
应用钩藤尙须注意一点:本品宜于后下,若煮沸20分钟以上,有效成份遂渐丧失。用量亦宜在12~24克间,重症可用30克,过轻者效不显着。
〔简便验方〕
1.脾肾虚者,早服补中益气汤,夕用地黄丸加杞子。《类证治裁》
2.经来潮热,不思饮食。取雄鸭顶中血,调绍兴酒乘热服。《竹林寺女科秘方》
〔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经行发热时潮热,经前血热经后虚,发热无时察客热,潮热午后审阴虚。
“经来身热有表发,内热地骨加胡连,经后六神加芪骨,逍遥理脾而清肝。”
《河间六书》:“妇人经水,适来适断,往来寒热,先服小柴胡汤以去其寒热,后以四物汤调治之。如寒热不退,勿服四物,是谓变证,表邪犹存,不能效也。”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天然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但以植物性药物居多,故有“诸药以草
夫 之初发,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微肿微赤,泪欲汪汪,腮赤面肿,皆是出 之兆,一冒风寒食积,论其大概,不必一一如是。重则遍身膨胀,眼赤封闭,或壮热无汗,气粗气喘,呕吐,惊搐,鼻煤,咳嗽声哑,至五六七日不见点者,急用表散以升发之,用麻黄汤主之。若 出稠密如云,片疙紫红干燥,其毒甚重,表时宜表,回时速当清火解毒为要,此时宜用清龙汤或双解汤使之。大便燥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医治病趣闻,既不同于单纯以猎奇为目的的传说,也不同于纯粹的医家学术经验介绍,而是一种将故事与医案结合在一起的“故事性医案”。每个医案都以史实为依据,既有包括事件始末在内的故事情节,还有治疗的方法等,寓医理于故事之中,读者不妨一读。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里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
四肢伤,在战伤中占70%,其中骨折约占60%,在平时,工农业生产、交通、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中的意外事故,骨折也很多见。正确的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若处理不当,可以导致残疾和死亡。
【肾脏一般结构】一、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相通的小管组成。人类每个肾脏约有一百万个肾单位。肾小体90%以上分布在肾皮质部分。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包围在其外的肾小球囊组成。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动脉及出球动脉相连。肾小球外覆以肾小球囊,肾小球囊的壁层上皮
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和主观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级形式。意识在医学上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医学中意识是指精神活动的清晰度和清晰范围。对主观自身状态及其活动的辨认能力称自我意识,又称人格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辨认能力称周围意识或环境意识。意识和意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清晰状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是为满足一般大众对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出版的。本书以《默克诊疗手册》的内容为基础编写。可以说就是一本《默克诊疗手册》普及本。首次出版于1899年的《默克诊疗手册》是连续出版最久、在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英语医学教科书。该书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患的各科疾病,例如:内科、外科、小儿科、
碧桃叶酒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止痒。适用于暑麻疹。碧桃叶酒组方:鲜嫩桃叶500克,鲜鱼腥草60克,胆矾0.6克,薄荷水3克,冰片3克,白酒适量
赤石脂天仙酒功能主治:解毒,消疮。适用于痤疮。赤石脂天仙酒组方:赤石脂10克,密陀僧10克,硫磺10克,樟脑10克,天仙子10克,白果10克,冰片3克,75%酒精300毫升
牛皮癣擦酒功能主治:解毒止痒。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擦酒组方:斑蝥10只,红娘子10只,生大黄45克,75%酒精500克
补骨脂酒功能主治:祛风消斑。适用于白癜风、汗斑。补骨脂酒组方:补骨脂150克,75%酒精500毫升
乌蛇蒺藜酒功能主治:祛风,活血,通络。适用于白癜风、紫癜,以及肢体麻木等。乌蛇蒺藜酒组方:乌梢蛇90克,白蒺藜30克,防风30克,肉桂30克,天麻45克,五加皮15克,羌活45克,牛膝30克,枳壳45克,熟地黄60克,白酒10斤
故纸猴姜酒功能主治:通络,消斑。适用于白癜风。故纸猴姜酒组方:破故纸(补骨脂)60克,猴姜〔骨碎补〕60克,75%酒精500克
牛蒡陆英根酒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止痛。适用于刺风、面游风。牛蒡陆英根酒组方:牛蒡子根120克,陆英根120克,米酒5斤
侧柏生姜酒功能主治:生发。用于斑秃。侧柏生姜酒组方:侧柏叶35克,当归15克,生姜12克,何首乌15克,桃仁15克,红花12克,补骨脂15克,鸡血藤30克,白酒800克
双花酒功能主治:生发。适用与脱发、斑秃。双花酒组方:洋金花30克,红花15克,骨碎补15克,白酒300克
斑蝥秦椒酒功能主治:生发。适用于斑秃、脱发。斑蝥秦椒酒组方:斑蝥4只,秦椒15克,补骨脂15克,白酒300克(或75%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