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儿科学 / 第一节 未病预防

第一节 未病预防

历代儿科医家,对小儿预防,都很重视。如《儒门事亲》提出,“薄衣,淡食……。”《古今医统》提出:“避免八邪之害”,所谓“八邪”即温、热、风、寒、惊、积、饥、饱是也,明•刘锡《活幼便览》更提出:“防微杜渐”的主张。《幼科发挥》云:“小儿病有三:因衣太厚则热,太薄则冷,冷热之感,此外因也。乳多则饱,乳少则饥,饥饱之伤,此内因也,客忤中恶,坠仆折伤,此不内不外因也,顺乎天时,适其寒温,则不伤冷伤热矣,慎择母乳,节其饮食,则不伤饥饱矣;调护之法,爱惜之深,必无纵驰之失矣。”万密斋根据这些见解,提出“上工治未病,十得十全也”的论点。

(一)扶正固本 《素问•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历代医家均主张增强体力以御外邪,这是预防医学的一项重要措施。小儿可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调护失宜,营养缺乏等因素,以致元气虚弱,抗病力差,易于发病,往往可使疾病反复发作,难于康复。这类小儿,则宜用扶正气以御外邪的方法进行调理,使体质增强,抗病能力旺盛,自不易为外邪所侵袭而发病,此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

“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养于后天。《幼科发挥》说:“胃者主受纳,脾者主运化,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并说:“人以脾胃为本,所当调理。小儿脾常不足,尤不可不调理也。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调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后天强而先天受益),则根本常固矣。”主张扶正气以御邪,应以调理脾胃为主。调理脾胃之法,除了应用扶脾益气等药物之外,仍应注意护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才能达到元气充足,抗病力强,不为邪气所犯的预防效果。

(二)预防接种 预防接种的目的是保护小儿健康,提高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降低传染病的发生率,减少和阻止其流行。祖国医学对预防接种,亦早巳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目前巳成为历史的产物,但从当时来说,确实是可贵的。其方法是选择症状较轻的时疫患者,取其病毒接种于未患疫病的健康小儿身上,借以激发其抵抗疫病的能力,从而减轻或避免疫病的发生,这是属于人工免疫范畴的嚆矢。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疗狂犬咬人方》中说:“仍杀所咬犬,取脑傅(敷)之,后不复发。”这与现代用狂犬疫苗以防治狂犬病的原理是属于同一意义的。人痘接种法的发明,首见于宋元时代,至明清时巳广泛应用,其间历经各代医家不断的实践和改进,从痘衣法,痘浆法,早痘法,改进为水痘法,并逐歩从“时苗”改为“(九灬)苗”,以减低痘苗的毒性,使人痘接种法渐趋安全和完善。在清•张琐《种痘新书》说,“余遍历诸邦,经余种者不下八、九千人,屈指论之,所莫救者,不过二、三十耳,若用于引时疫,安有如是之吉乎?”可见当时的人痘接种法,在预防天花方面,巳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法以后传播国外,首先传至俄国,日本和朝鲜,后再传至土耳其,北欧和英国等地,十八世纪中叶,已传遍欧亚各国,直至公元1796年英国人琴纳氏试种牛痘成功,因之亦逐渐取代了人痘接种法了。

由于现代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不断发展,预防接种的范围和方法,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目前采取有计划、有步骤,合理的颈防接种,已成为预防小儿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