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儿科学 / 第一节 生理特点

第一节 生理特点

(一)脏腑娇嫩,形气未充 古代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早已深刻地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如隋代《诸病源候论》已认识到:“小儿脏腑娇嫩”;宋代钱仲阳则更明确地指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阎季忠又进一步阐明小儿“骨气未成,形声未正,故悲啼喜笑,变态不常。”这些,充分说明了小儿时期的皮毛、肌肉、筋骨、脑、髓、五脏、六腑等虽已形成,但尙未充实和坚固。

小儿脏腑之娇嫩尤以肺、脾、肾三脏为突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三脏之间,相互关联,而又相互影响。明•万密斋认为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和“肾常虚”。脾胃薄弱之儿,常肺气虚弱。肺气虚又常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钱仲阳《小儿药证直诀》说:“肝有相火,有泻而无补,肾为真水,有补而无泻”。并立地黄丸为补肾要药,指出了小儿时期生长发育与肾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在生理、病理变化上,脾与肾又是相互关联的,因先天之精,要发挥它的生命力,必须依赖后天之精的资助。因此,产生了万密斋“脾常不足”,“肾常虚”的理论。清•吴鞠通在这个理论基础上倡导了“稚阴稚阳”之说,他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稚阴未充,稚阳未长”。说明小儿无论物质基础及生理功能活动,均未达到完善成熟的阶段。按照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阴阳涵义,阴是指身体内精、血、津、液等具有物质性的东西;阳是指身体内各种生理功能的活动。所谓稚阴稚阳,是指小儿无论在物质基础和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是小儿的基本生理特点。

(二)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是小儿生理的另一特点。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旺盛时期,随着年龄增多,而不断向完善、成熟方面发展,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在形态增长的同时,功能也不断趋向完善。小儿生长发育有其规律性,《千金要方》有较详细的观察,如小儿生后两个月,能对别人的声音、笑貌有所反应,四五个月时能翻身,六个月时能起坐,七个月时能爬行,十个月时能站立。这种正常的生长速度,好比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前人对这种生长发育过程,曾建立了“变蒸”学说。

考小儿“变蒸”之说,初见于西晋•王叔和《脉经》,至隋以后文献所论始详。不少医家谓“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认为每一变蒸,都能增长小儿的智慧和身形,并提出在变蒸中会出现一些征候,但不应视为病态。据近世医家和目前儿科临床来看,小儿的智慧和形体发育,在各个阶段,虽有其不同变异的规律性;但与“变蒸”之说,尙难等同。

《颅囟经》称小儿生长为“纯阳”,生机属阳,阳生则阴长,说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机体对水谷的需要量相对地比成人要多,方能适应身体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因此,需要经常不断地加以补充。

(三)生长发育,动态变化 生长发育是小儿时期不同于成人的最根本的生理特点。研究从初生至青少年时期的生长发育是儿科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一般以“生长”表示形体的量的增长,“发育”表示功能活动的进展。两个方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通常“发育”一词,也包含了机体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动态变化。掌握有关生长发育的基本知识,对于小儿保健和防治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生理变化,年龄分期,历代医家其说不一,兹概括如下:

胎儿:从受孕到分娩共九个多月为胎儿,前人认为儿在母腹受其精气,一月胚,二月胎,三月血脉,四月形体成,五月能动,六月筋骨成,七月毛发生,八月脏腑具,九月谷气入胃,十月百神备而生,可见传统习惯,虚岁算年龄,是有其生物学根据的。《婴童百问》:“婴童在胎,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成五脏六腑,百骸之体悉具,必借胎液以滋补之,受气既足,自然分娩。“若母妊之时,失于调养,形气不充,可能为胎疾的致病原因。因此受孕后,应注意养聆、护胎,以利胎儿的发育。

初生儿:从出生到一个月内名初生儿。《千金要方》命名为新生儿。此期小儿初离母腹,形气未充,肌肤嫩弱,开始接触外界在新的环境中生活,应特别注意寒温调护,以防感邪致病。

乳儿又名婴儿:从一个月到一周岁为乳儿。《灵枢•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清•吴仪洛《成方切用•杂将护法》:“婴儿百日,任脉生,能反复,乳母当存节喜怒,适其寒温,婴儿半晬,尻骨已成,乳母当教儿学坐,婴儿二百日外,掌骨成,乳母教儿地上匐匍。婴儿三百日髌骨成。乳母教儿独立。婴儿周岁,膝骨已成,乳母教儿步行。乳礼生机蓬勃,饮食以乳汁为主,可逐渐増加辅助食品,以满足其机体发育的需要。

幼儿:从一周岁到三周岁为幼儿。这一时期机体对外界逐渐适应,机体生长发育较乳儿为慢,各种生理机能日趋成熟,接触外界比较广泛,生活更加多样化,言语及体质发育迅速,有助于对周围环境的熟悉,促进思维活动的发展。

幼童:从三岁到七岁为幼童。亦称学龄前期。此期脏腑、经络之气充盛。抗病能力增强,与外界环境接触机会更为增多,模仿力强,对各种事物容易形成较朴素的概念。

学童:从七周岁到十四周岁为学童。此期继续发育成长,胃气日臻充实,此后开始性的发育,而转入少年。

总之,我国历代儿科医家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临床实践。关于“稚阴稚阳”和“纯阳之体”的两个理论观点,正概括了小儿生理特点的两个方面,前者是指小儿机体柔弱,阴阳二气均较幼稚不足;后者则是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质和量的动态变化,与成人迥然不同。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