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中医药学概论 / 一、中医学的唯物观

一、中医学的唯物观

(一) 对生命认识的唯物观

中医学接受了阴阳学说的唯物观,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清阳为天,浊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说明天地是物质的,是阴阳之气运动变化形成的。更由于“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素问●至真要大论》),万物当然包括人在内,所以“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宝命全形论》)。中医学把人看成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性。这种对生命的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虽然不能也不可能象现代科学那样解决生命起源问题,但在数千年前就具有这种唯物主义的认识,确是难能可贵的。

中医学在认为生命是物质的同时,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本源物质。这种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性。《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灵枢●本神》云:“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这里的精气指父母之精,即先天之精。由于父母之精气相合,才产生新的生命。新的生命产生之后,同样要依靠精气才能生长发育。《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髮长”。人生下之后,维持身体发育的精气,称为后天之精。所以,精气是构成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的运动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转化过程称之为气化。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气化的实质是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 由此可见,升降出入是气化运动的基本形式,生命活动当然不能例外,生命活动就寓于升降出入的矛盾运动之中。

(二) 形神统一的唯物观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是在唯物辩证自然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形即形体。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病理外现的征象;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神的概念很广泛,其含义有三:一指自然界(包括生命)物质运动变化的能量。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谓之神”(《荀子●天论》),自然界万物的化生是“神”的作用,而这种“神”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人们却能认识到它的存在,即在“神”的作用下万物的生成发展与变化;二指人体生命活动。中医学认为人体本身就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体,阴阳之气的对立统一,决定了生命的运动变化,而生命活动的机能也称之为神。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去则气化停止,生命即告完结。可见,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基础;三指人的精神思维活动。《内经》中论述人的意识与思维活动,如:“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和“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本神》),以及关于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等五神脏的论述,指的就是人的精神思维活动之神。

中医学对形神关系的认识。实质就是对物质和精神二者相互关系的认识。形即形体。形体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形体是本,神是生命的作用。有形体才有生命,有生命才有神产生。神的物质基础是气血,“血气者,人之神”(《素问●八正神明论》),气血又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而人体脏腑等的功能活动,气血的运行,又受神的主宰。神附于形,形主于神,形存则神存,形灭则神亡。反之,神亡则形亦灭。所以,形与神是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即“形与神俱”和“形神相得”的形神关系,这是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认识。

(三) 疾病可知、可防、可治的唯物观

中医学对人体采取了 唯物主义的可知论观。它认为正常的生命过程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动态平衡过程,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而一切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协调关系的破坏,即阴阳失调。“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就是中医学对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机理的最高度、最原则地概括。所以,生命是可知的,疾病也是可知的,“言不可知者,未得其术也”(《灵枢●九针十二原》)。同时也认为疾病可防,即“治未病”的预防思想。主张未病之前,重视形体和精神的调养,应当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调整生活起居,还应节制情志活动等,以使人体阴阳气血保持相对协调,从而使正气充盛,防止病邪侵人。“治未病”不仅表现在未病先防,而且主张有病早治,以防传变。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