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临证指南医案 / 疟

【瘅疟】

孙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犹是伏暑内动。当与《金匮》瘅疟同例。

竹叶 麦冬 生地 玄参 知母 梨汁 蔗浆

施 发热身痛,咳喘。暑湿外因,内阻气分,有似寒栗,皆肺病也。

竹叶 连翘 薄荷 杏仁 滑石 郁金汁

又 微寒多热,舌心干,渴饮,脘不爽。此属瘅疟,治在肺经。

杏仁 石膏 竹叶 连翘 半夏 橘红

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有瘅热无寒之虑。

鲜生地 知母 麦冬 竹叶心 滑石

唐 未病形容先瘦,既病暮热早凉。犹然行动安舒,未必真正重病伤寒也。但八九日,病来小愈,骤食粉团腥面。当宗食谷发热,损谷则愈,仲景未尝立方。此腹痛洞泻,食滞阻其肠胃,大腑不司变化。究其病根,论幼科体具纯阳,瘦损于病前,亦阳亢为消烁。仲景谓:瘅疟者,单热不寒。本条云:阴气孤绝,阳气独发,热灼烦冤,令人消烁肌肉。亦不设方,但云以饮食消主之。嘉言言:主以甘寒生津可愈,重后天胃气耳。洞泻既频,津液更伤。苦寒多饵,热仍不已。暮夜昏谵,自言胸中格拒,腹中不和。此皆病轻药重,致阴阳二气之残惫。法当停药与谷,谅进甘酸,解其烦渴,方有斟酌。

又 鼻煤,唇裂舌腐。频与芩、连,热不肯已。此病本轻,药重于攻击,致流行之气结闭不行,郁遏不通,其热愈甚。上则不嗜饮,不纳食,小溲颇利,便必管痛。三焦皆闭,神昏瘛疭有诸。

连翘心(三钱) 鲜石菖蒲(一钱半) 川贝母(三钱) 杏仁(二十粒) 射干(二分淡)竹叶(一钱半)

又 自停狠药,日有向愈之机。胃困则痞闷不欲食,今虽未加餐,已知甘美,皆醒之渐也。童真无下虚之理,溲溺欲出,尿管必痛,良由肺津胃汁,因苦辛燥烈气味,劫夺枯槁,肠中无以运行。庸医睹此,必以分利。所谓泉源既竭,当滋其化源。九窍不和,都属胃病。

麦门冬(二钱) 甜杏仁(四钱) 甜水梨皮(三钱) 蔗浆(一木勺)

张 舌赤,烦汗不寐,肢体忽冷。乃稚年瘅疟,暑邪深入所致。

杏仁 滑石 竹叶 西瓜翠衣 知母花粉

又 热甚而厥,幼稚疟症皆然。

竹叶石膏汤去人参、半夏,加知母。

【温疟】

某 风温阳疟。

杏仁 滑石 连翘 黄芩 青蒿 淡竹叶

丁 脉右数,左小弱,面明。夏秋伏暑,寒露后发。微寒多热,呕逆身痛。盖素有痰火,暑必夹湿。病自肺经而起,致气不宣化。不饥不食,频溺短缩。乃热在气分,当与温疟同例。忌葛、柴足六经药。

桂枝白虎汤加半夏。

胡 按仲景云:脉如平人,但热无寒,骨节烦疼,微呕而渴者,病名温疟。桂枝白虎汤主之。

桂枝白虎汤。

盖今年夏秋久热,口鼻吸暑,其初暑邪轻小,不致病发。秋深气凉外束,里热欲出,与卫营二气交行,邪与二气遇触,斯为热起。临解必有微汗者,气邪两泄。然邪不尽,则混处气血中矣。故圣人立法,以石膏辛寒,清气分之伏热,佐入桂枝,辛甘温之轻扬,引导凉药以通营卫,兼知母专理阳明独胜之热,而手太阴肺亦得秋金肃降之司,甘草、粳米和胃阴以生津。此一举兼备。方下自注云:一剂知,二剂已。知者,谓病已知其对症。已者,中病当愈之称耳。

邓 寒少热多,胸中痞胀。温邪未解,谩言止截。

淡黄芩 炒半夏 姜汁 生白芍 草果 知母 乌梅

又 照前方去半夏、姜汁,加鳖甲。

吴 间日寒热,目黄口渴。温邪兼雨湿外薄为疟。

滑石 杏仁 白蔻仁 淡黄芩 半夏 郁金

又 脉数,舌红口渴。热邪已入血分。

竹叶 石膏 生地 丹皮 知母 青蒿梗

又 饮食不节,腹中不和,疟邪攻胃。

鲜首乌 乌梅肉 生鳖甲 黄芩 丹皮 草果 知母

送保和丸二钱。

又 人参 生谷芽 枳实汁 茯苓 广皮 炒半 夏曲

【暑疟】

朱 舌黄烦渴,身痛,心腹中热躁,暑热不解为疟。经言:暑脉自虚,皆受从前疲药之累瘁。

石膏 知母 生甘草 炒粳米 麦冬 竹叶

何 劳倦伤气,遗泄伤阴。暑邪变疟,炽则烦冤最盛。分解使邪势轻,参、术、芪、附,皆固闭邪气也。

草果仁 知母 淡黄芩 川贝母 青蒿 花粉

冯 暑伤气分,上焦先受,河间法至精至妙。后医未读其书,焉能治病臻效?邪深则疟来日迟,气结必胸中混蒙如痞。无形之热,渐蒸有形之痰。此消导发散,都是劫津,无能去邪矣。

石膏 杏仁 半夏 厚朴 知母 竹叶

黄 脉数,目眦黄,舌心干白黄苔,口干粘腻,脘中痞闷,不思纳谷。由于途次暑风客邪内侵募原,营卫不和,致发疟疾。夫暑必兼湿也,热也,皆气也。气与邪搏,则清浊交混,升降自阻,古称湿遏必热自生矣。圣帝论病,本乎四气。其论药方,推气味,理必苦降辛通,斯热气痞结可开。消导攻滞,香燥泄气,置暑热致病之因于不治,不识何解?

川连 黄芩 花粉 桔梗 白蔻仁 郁金 橘红 六一散

又 苦降能驱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已经见效,当减其制,仍祖其意。

川连 桔梗 白蔻仁 厚朴 茵陈 茯苓皮 银花 白通草

胡 间日疟,痰多脘闷,汗多心热。伏暑内炽,忌与风寒表药。

滑石 黄芩 厚朴 杏仁 通草 白蔻 半夏 瓜蒌皮 知母

又 黄芩 草果 知母 半夏 生白芍 乌梅

汪(氏) 微冷热多,舌白,脘闷呕恶。暑秽过募原为疟。

杏仁 郁金 滑石 厚朴 黄芩 炒半夏 白蔻 橘红

【湿疟】

某 舌白脘闷,寒起四末,渴喜热饮。此湿邪内蕴,脾阳不主宣达,而成湿疟。

厚朴(一钱半) 杏仁(一钱半) 草果仁(一钱) 半夏(一钱半) 茯苓(三钱) 广皮白(一钱半)

某(二五) 疟止,面浮渐及脘腹。

苡仁 桑白皮 茯苓 大腹皮 姜皮 广皮

某 间疟,寒热俱微,此属湿疟。

杏仁(三钱) 厚朴(一钱) 桂枝木(五分) 飞滑石(三钱) 草果(八分) 炒半夏(一钱半) 茯苓皮(三钱) 绵茵陈(一钱半)

牛(四八) 寒来喜饮热汤,发热后反不渴,间疟已四十日。今虽止,不饥不思食,五味入口皆变。初病舌白,干呕,湿邪中于太阴脾络。湿郁气滞,喜热饮暂通其郁。邪蒸湿中生热,六腑热灼,津不运行,至大便硬秘。此为气痹湿结,当薄味缓调,令气分清肃。与脾约似同,但仲景气血兼治,此病却专伤气分。

炒黄半夏 生益智仁 绵茵陈 广皮 厚朴 茯苓

又 疟止,舌白,不饥,大便旬日不通。此皆留邪堵塞经腑隧道之流行,久延必致腹胀癥瘕。

杏仁 白蔻仁 半夏 厚朴 生香附汁 广皮 茯苓皮

接服半硫丸二钱。

某 脉右弦左弱,留邪未尽,大便粘稀,最防转痢。较七八日前,势减一二,但去疾务尽。苦辛寒逐其蕴伏,而通利小便亦不可少。

草果 知母 厚朴 茯苓 木通 滑石

【湿热】

曹 身痛,舌白口渴,自利。此湿温客气为疟,不可乱投柴、葛,仲景有湿家忌汗之律。

飞滑石 杏仁 郁金 淡黄芩 白蔻仁 防己

又 湿甚为热,心痛,舌白,便溏。治在气分。

竹叶心 麦冬 郁金 菖蒲 飞滑石 橘红

化服牛黄丸。

又 心下触手而痛,自利,舌白,烦躁,都是湿热阻气分。议开内闭,用泻心汤。

川连 淡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枳实

又 神气稍清,痛处渐下至脐。湿伤在气,热结在血。吐咯带血,犹是上行为逆。热病瘀留,必从下出为顺。

川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枳实 白芍 炒楂肉

费 舌白渴饮,身痛呕恶,大便不爽,诊脉濡小。乃暑湿从口鼻入,湿甚生热。四末扰中,疟发脘痞胀痹。当以苦辛寒清上彻邪,不可谓遗泄而病,辄与温补助邪。

黄芩 知母 白蔻 郁金 蒌皮 厚朴 杏仁 半夏 姜汁 石膏

又 脉濡,口渴,余热尚炽。

人参 知母 石膏 竹叶 甘草 麦冬

又 热缓,不欲食,津液受烁。当和胃生津。

人参 五味 知母 橘红 炒白芍 半夏曲

张 疮家湿疟,忌用表散。

苍术白虎汤加草果。

【阳虚】

曹 寒从背起,汗泄甚,面无淖泽,舌色仍白。邪未尽,正先怯。心虚痉震,恐亡阳厥脱。议用仲景救逆法加参。

又 舌绛,口渴,汗泄,疟来日晏。寒热过多,身中阴气大伤。刚补勿进,议以何人饮。

人参 何首乌

孙 阳虚之体,伏暑成疟,凉药只宜少用。身麻属气虚。用生姜泻心法。

半夏 生姜汁 茯苓 炙甘草 南枣肉

沈 阳微复疟。

桂枝 当归 黄芪 防风 鹿角屑 姜汁 南枣

范(五三) 劳疟入阴,夏月阳气发泄,仍然劳苦经营,以致再来不愈。用药以辛甘温理阳为正,但未易骤效耳。

人参 当归 肉桂 炙草 川蜀漆 生姜 南枣

方 寒甚于背,阳脉衰也。

人参 鹿茸 炒当归 炙草 鹿角霜 官桂 鳖甲煎丸

吴(六一) 背寒,舌白粉苔,知饥食无味。此为无阳,温中下以托邪。

生白术 厚朴 桂枝 附子 草果仁 茯苓

又 照方去茯苓,加人参、炙草、生姜。

程 寒热经月不止,属气弱留邪。以益气升阳。

补中益气汤。

又 生鹿茸 鹿角霜 人参 归身 茯苓 炙草 生姜

某(氏) 建中法甚安,知营卫二气交馁。夫太阳行身之背,疟发背冷,不由四肢,是少阴之阳不营太阳,此汗大泄不已矣。孰谓非柴、葛伤阳之咎欤?议用桂枝加熟附子汤。

人参桂枝汤加熟附子。

华(氏) 二十岁天癸始通,面黄汗泄,内热外冷。先天既薄,疟伤不复。《内经》谓阳维为病苦寒热,纲维无以振顿,四肢骨节疼痛。通八脉以和补,调经可以却病。

淡苁蓉 鹿角霜 当归 川芎 杜仲 小茴 茯苓 香附

顾(氏) 进护阳方法,诸疟已减,寒热未止。乃久病阳虚,脉络未充,尚宜通补为法。

人参 生鹿茸 当归 紫石英 茯苓 炙草 煨姜 大枣

又 经邪不尽,寒热未止。缘疟久营卫气伤,脉络中空乏。屡进补法,仅能填塞络中空隙,不能驱除蕴伏之邪。拟进养营法,取其养正邪自却之意。

人参 当归 杞子 生白芍 茯神 桂心 炙草 远志 煨姜 南枣

袁(妪)脉弦缓,寒战甚则呕吐噫气,腹鸣溏泄,是足太阴脾寒也。且苦辛寒屡用不效,俱不对病,反伤脾胃。

人参 半夏 草果仁 生姜 新会皮 醋炒青皮

又 《灵枢经》云:中气不足,溲便为变。况老年人惊恐忧劳,深夜不得安寐,遂致寒战疟发。当以病因而体贴谛视,其为内伤实属七八。见疟通套,已属非法。若云肺疟,则秋凉不发,何传及于冬令小雪?当以劳疟称之,夫劳必伤阳气,宜乎四末先冷。疟邪伤中,为呕恶腹鸣矣。用露姜饮。

又 阳陷入阴,必目瞑欲寐。寒则肉腠筋骨皆疼,其藩篱护卫太怯,杳不知饥,焉得思谷?老年人须血气充溢,使邪不敢陷伏。古贤有取升阳法。

嫩毛鹿角 人参 当归 桂枝 炙甘草

又 前议劳伤阳气,当知内损邪陷之理。凡女人天癸既绝之后,其阴经空乏,岂但营卫造偏之寒热而已。故温脾胃,及露姜治中宫营虚。但畏寒,不知热,为牝疟。盖牝为阴,身体重着,亦是阴象。此辛甘理阳,鹿茸自督脉以煦提,非比姜、附但走气分之刚暴。驱邪益虚,却在营分。《奇经》曰:阳维脉为病,发寒热也。

鹿茸 鹿角霜 人参 当归 浔桂 茯苓 炙草

又 正气和营,疟战已止。当小其制。

人参 鹿茸 当归 炒杞子 沙苑 茯苓 炙草

某 疟后,脾肾阳虚。便溏畏寒,肢体疲倦。当防肿胀。

附子 白术 茯苓 泽泻 苡仁 生姜 大枣

某 阴疟已乱,汗多。

桂枝 牡蛎 生黄芪 炙草 归身 五味 煨姜 大枣

某 脉沉,舌白,呃忒,时时烦躁。向系阳虚痰饮,疟发三次即止。此邪窒不能宣越,并非邪去病解。今已变病,阴冱痰浊阻塞于中,致上下气机不相维续,症势险笃。舍通阳一法,无方可拟。必得中阳流运,疟症复作,庶有愈机。

淡附子(一钱半) 生草果仁(钱半) 生白芍(三钱) 茯苓(三钱) 生厚朴(一钱) 姜汁(五分)

一剂。此冷香、真武合剂。

【胃阳虚湿聚】

某 伏暑冒凉发疟,以羌、防、苏、葱,辛温大汗。汗多,卫阳大伤,胃津亦被劫干,致渴饮,心烦,无寐。诊脉左弱右促,目微黄。嗜酒必中虚谷少,易于聚湿蕴热。勿谓阳伤骤补,仿《内经》辛散太过,当食甘以缓之。

大麦仁 炙草 炒麦冬 生白芍 茯神 南枣

又 药不对症,先伤胃口。宗《内经》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仲景谓之胃减,有不饥不欲食之患。议用《金匮》麦门冬汤,苏胃汁以开痰饮。仍佐甘药,取其不损阴阳耳。

《金匮》麦门冬汤去枣米,加茯神、糯稻根须。

又 脉右大,间日寒热,目眦微黄,身痛。此平素酒湿,挟时邪流行经脉使然。前因辛温大汗,所以暂养胃口。今脉症既定,仍从疟门调治。

草果 知母 人参 枳实 黄芩 半夏 姜汁

【脾胃阳虚】

项 疟已过月,形脉俱衰。平素阳虚,虚则邪难解散。腹胀是太阴见症,治从脾胃。

人参(一钱) 半夏(二钱) 生于术(二钱) 茯苓(二钱) 草果仁(二钱) 淡姜(一钱)

陆 邪伏于里,积久而发,道路已远,未能日有寒热。汗出不解,攻表无谓。平昔肛垂骱痛,必有湿痰阻隧,舌白,不喜饮。治在太阴阳明。

炒半夏 厚朴 草果 知母 姜汁 杏仁

【阴虚】

某 遗泄损阴,疟热再伤阴。声嘶火升,乃水源不充。易怒神躁,水不涵木之象。用何人饮,佐清阴火。

制首乌 人参 天冬 麦冬 知母 茯苓

某(氏) 疟已半年,今但微热无汗,身弱自乳,血去伤阴。此头痛是阳气浮越,心痛如饥,晡热,都是阴虚成劳。若不断乳,经去不至为干血,则服药亦无用。

生地(三钱) 阿胶(一钱半) 生白芍(一钱) 炙黑甘草(四分) 麦冬(一钱半) 火麻仁(一钱) 粗桂枝木(三分)

某 疟后,心悸气怯,便后有血,是热入伤阴。用固本丸加首乌、阿胶。

人参 生地 熟地 天冬 麦冬 制首乌 阿胶

某 阴液消亡,小溲短赤,皆疟热所伤。不饥不纳,阴药勿以过腻,甘凉养胃为稳。

人参 生地 天冬 麦冬 川斛 蔗浆

另服资生丸。

【阴虚热伏血分】

郑 自来阴虚有遗泄,疟邪更伤其阴。寐多盗汗,身动气促,总是根本积弱,不主敛摄。此养阴一定成法。

熟地 生白芍 五味 炒山药 茯神 芡实 湖莲肉

张 脉数,疟来日迟,舌干渴饮。积劳悒郁,内伤居多,致邪气乘虚,渐劫阴气。热邪坠于阴,热来小溲频数,故汗多不解。议清阴分之热,以救津液。

活鳖甲 知母 草果 鲜生地 炒桃仁 花粉

翁 脉左弦,暮热早凉,汗解,渴饮。治在少阳。

青蒿 桑叶 丹皮 花粉 鳖甲 知母

沈(十九) 用力失血,无非阳乘攻络。疟热再伤真阴,肌消食减。自述夏暑汗泄,头巅胀大,都是阴虚阳升。清火皆苦寒,未必能和身中之阳也。

鳖甲 生白芍 天冬 首乌 炙草 茯神

某(氏) 疟热伤阴,小溲淋痛。

生地 鳖甲 丹皮 知母 茯苓 泽泻

朱(十五) 疟久后,阴伤溺血。

炒焦六味加龟甲、黄柏。

吴(十四) 阴疟后,内热。

清骨散。

【热邪痞结】

项 阳气最薄,暑入为疟,先由肺病,桂枝白虎汤,气分以通营卫为正治。今中焦痞阻,冷饮不适,热邪宜清,胃阳亦须扶护。用半夏泻心法。

半夏 川连 姜汁 茯苓 人参 枳实

【热邪痞结肺痹】

王 汗出不解,心下有形,自按则痛,语言气窒不爽,疟来鼻准先寒。邪结在上,当开肺痹。医见疟治疟,焉得中病?

桂枝 杏仁 炙草 茯苓 干姜 五味

又 汗少喘缓,肺病宛然,独心下痞结不通,犹自微痛。非关误下,结胸、陷胸等法未妥。况舌白渴饮,邪在气分。仿仲景耎坚开痞。

生牡蛎 黄芩 川桂枝 姜汁 花粉 炒黑蜀漆

又 照前方去花粉,加知母、草果。

又 鳖甲煎丸(一百八十粒)。

王 舌白,不大渴,寒战后热,神躁欲昏,而心胸饱闷更甚。疟系客邪,先由四肢以扰中宫。痰嗽呕逆,显是肺胃体虚,邪聚闭塞不通,故神昏烦闷郁蒸,汗泄得以暂解。营卫之邪未清,寒热蔓延无已。此和补未必中窾,按经设法为宜。

白蔻仁 大杏仁 焦半夏 姜汁 黄芩 淡竹叶

又 寒热,疟邪交会中宫,邪聚必胀闷呕逆,邪散则安舒。当心胸之间,并无停食之地。夫不正之气为邪,秽浊弥漫,原非形质可以攻消。苟非芳香,何以开其蒙闭之秽浊?欲少望见效,舍此捷径,无成法可遵,道中知否耶?

牛黄丸,二服。

【心经疟】

乐(二九) 热多昏谵,舌边赤,舌心黄,烦渴,脉弱,是心经热疟。医投发散消导,津劫液涸,痉厥至矣。

犀角 竹叶 连翘 玄参 麦冬 银花

陈 前方复疟昏迷,此皆阳气上冒。

救逆汤去姜,加芍。

又 镇逆厥止。议养心脾营阴,乃病后治法。

人参 炙草 杞子 桂圆 炒白芍 枣仁 茯神 远志

【肺疟】

某(四三) 舌白渴饮,咳嗽,寒从背起。此属肺疟。

桂枝白虎汤加杏仁。

范 脉寸大,汗出口渴。伏邪因新凉而发,间日疟来。议治手太阴。

淡竹叶 大杏仁 滑石 花粉 淡黄芩 橘红

金(氏) 肺疟脘痞。

黄芩 白蔻仁 杏仁 橘红 青蒿梗 白芍

张(妪)暑风入肺成疟。

淡黄芩 杏仁 滑石 橘红 青蒿梗 连翘

陈(六岁)冷暖不调,夜热多汗,咳嗽。忌荤腥油腻,可免疳劳。温邪如疟,当治手太阴。

竹叶心 麦冬 粳米 飞滑石 知母 炙草

【脾疟】

柳 暑湿都伤气分,不渴多呕,寒起四肢,热聚心胸。乃太阴疟也,仍宜苦辛,或佐宣解里热之郁。

川连 黄芩 炒半夏 枳实 白芍 姜汁

烦躁甚,另用牛黄丸一丸。

某 寒起呕痰,热久不渴,多烦。中焦之邪,仍以太阴脾法。

草果 知母 生姜 乌梅 炒半夏 桂枝木

早服鳖甲煎方。

葛 疟久,舌白,泄泻。太阴脾伤,肌肉微浮。宜补中却邪,大忌消克发散。

人参 草果 白芍 茯苓 煨老姜 炙草

王 脉濡,不渴,呕痰不饥,是太阴脾疟。当辛温以理中焦之阳。

生于术 半夏 草果 紫厚朴 茯苓 姜汁

又 太阴脾疟,必有寒湿凝阻其运动之阳,所防久虚变幻浮肿腹胀。人参未能多用,权以生术代之,但与络方少逊,佐以通药则无碍。

生于术 桂枝木 炒常山 茯苓 生鹿角 生姜汁

某(二二) 寒起四末,渴喜热饮,属脾疟状。先当温散。

杏仁 厚朴 草果仁 知母 生姜 半夏

金 既成间日寒热疟,呕吐痰涎。其疟邪大犯脾胃,故不饥不食,脉仍虚,舌白。治在太阴,不必攻表。

人参 半夏 草果 橘红 黄芩 知母 姜汁

沈(十岁)脉濡,寒热,疟日迟,腹微满,四肢不暖,是太阴脾疟。用露姜饮以升阳。

人参(一钱) 生姜(一钱)

露一宿,温暖服。

【厥阴疟】

华 用动药疟止。新沐疟来,阳弱失卫,外邪直侵入里。试以疟来不得汗,邪不从外解大著。

川桂枝 炮黑川乌 生白术 炒黑蜀漆 全蝎 厚朴

姜汁丸。

【胃阴虚】

王(五二) 暑湿伤气,疟久伤阴。食谷烦热愈加,邪未尽也。病已一月,不饥不饱,大便秘阻,仍有潮热。全是津液暗伤,胃口不得苏醒。甘寒清热,佐以酸味。胃气稍振,清补可投。

麦冬 干首乌 乌梅肉 知母 火麻仁 生白芍

高 阴虚,温疟虽止,而腰独痛。先理阳明胃阴,俾得安谷,再商治肾。

北沙参 麦冬 木瓜 蜜水炒知母 大麦仁 乌梅

周 舌白,脉小,暑邪成疟。麻黄劫汗伤阳,遂变痉症。今痰咸有血,右胁痛引背部,不知饥饱。当先理胃津。

大沙参 桑叶 麦冬 茯神 生扁豆 苡仁

【胃逆不降】

杨 高年疟,热劫胃汁,遂不饥不饱,不食不便,渴不嗜饮,味变酸浊。药能变胃方苏。

人参 川连 枳实 牡蛎 淡干姜 生姜

徐 脉数,左寸大,关弦。疟后食大荤太早,胃气受伤,不得下降。致痞闷恶心,痰多唇燥,大便不利,俱是腑气不宣之象。拟进温胆汤法,以和胃气。

炒焦竹茹 炒焦半夏 草果仁 生枳实 杏仁 橘红 金斛 花粉

黄 疟后不饥,咽即吐,此脘膈痰与气阻。胃不降,则不受纳。仿温胆汤意,佐以苦味降逆。

鲜竹茹 枳实 炒半夏 茯苓 橘红 川连 苦杏仁 郁金汁

【肝胃】

李 不饥,口涌甜水。疟邪未清,肝胃不和。

川连 干姜 枳实 瓜蒌仁 半夏 广皮 白姜汁

又 口涌甜水,脾瘅。

川连 黄芩 厚朴 半夏 生干姜 广皮

煎送脾约丸。

又 橘半枳术丸。

金 寒自背起,冲气由脐下而升,清涎上涌呕吐,遂饥不能食。此疟邪深藏厥阴,邪动必犯阳明。舌白形寒,寒胜,都主胃阳之虚。然徒补钝守无益。

人参 半夏 广皮白 姜汁 川椒 乌梅 附子 生干姜

方 先厥而疟,蛔虫下出,呕逆腹鸣,脘痞窒塞。此厥阴疟疾,勿得乱治。

川连 淡干姜 姜汁 川桂枝 生白芍 乌梅肉 黄芩

秋露水煎药。

又 阳微寒胜,疟久不已。理胃阳以壮中宫,使四末之邪,不令徒犯脾胃。

人参 炒半夏 生姜 乌梅 草果 炒常山

秋露水煎。

又 辛酸两和肝胃,已效。

人参 草果 生姜 生白芍 乌梅 炙鳖甲

吴 体丰色白,阳气本虚。夏秋伏暑,挟痰饮为疟。寒热夜作,邪已入阴。冷汗频出,阳气益伤。今诊得脉小无力,舌白,虚象已著。恐延厥脱之虑,拟进救逆汤法。

人参 龙骨 牡蛎 炙草 桂枝木 炒蜀漆 煨姜 南枣

又 闽产,阳气偏泄,今年久热伤元,初疟发散,不能去病,便是再劫胃阳,致入厥阴,昏冒大汗。思肝肾同属下焦,厥阳夹内风冒厥,吐涎沫胶痰。阳明胃中,久寒热戕扰,空虚若谷,风自内生。阅医药,不分经辨证,但以称虚道实,宜乎鲜有厥效。议用仲景安胃泄肝一法。

人参 川椒 乌梅 附子 干姜 桂枝 川连 生牡蛎 生白芍

又 诸症略减,寒热未止。尚宜实阳明,泄厥阴为法。

人参 炒半夏 淡干姜 桂枝木 茯苓 生牡蛎

又 天暴冷,阳伤泄泻。脉得左手似数而坚,口微渴,舌仍白。阴液既亏,饮水自救,非热炽也。议通塞两用,冀其寒热再缓。

人参 淡附子 桂枝木 茯苓 生牡蛎 炒黑蜀漆

蔡 恶进谷食,舌干龈胀,不饥,不知味,寤多寐少。皆由疟汗呕逆,都令诸阳交升。胃气不降则不食,阳不下潜则无寐,肝风内震,则火升心热。法当和胃阳,平肝气。肝平胃醒,必谷进能寝矣。

知母 北沙参 麦冬 新会皮 乌梅肉 新谷露(冲)

金(七五) 强截疟疾,里邪痞结,心下水饮,皆呕吐无余,病在胃口之上。老年阳衰,防其呃厥。舍泻心之外无专方。

人参 枳实 干姜 半夏 川连 黄芩

又 舌白,气冲心痛,嗳噫味酸,呕吐涎沫,皆胃虚肝乘。仿仲景胃中虚,客气上逆,可与旋覆花代赭石汤。

旋覆花 代赭石 人参 半夏 茯苓 姜汁 粳米

又 诸恙向安,寝食颇逸。平昔肝木易动,左脉较右脉弦长。味变酸,木侮土。秋前宜慎。

人参 半夏 茯苓 广皮 生谷芽 生白芍

马 疟半月不止,左胁下已有疟母。寒热时,必气痞呕逆。乃肝邪乘胃,有邪陷厥阴之象。拟进泻心法。

川连 黄芩 干姜 半夏 人参 枳实

朱(女)厥阴冲气上攻,眩晕,间疟。

安胃丸三钱,椒梅汤送。

陈(氏) 疟母,是疟邪入络,与血气扭结,必凝然不动。今述遇冷劳怒,冲气至脘,痛必呕逆,必三日气降痛缓,而后水饮得入。此厥逆之气,由肝入胃,冲脉不和,则经水不调。

延胡 川楝子 半夏 蓬术 蒲黄 五灵脂 姜汁

韩(二七) 疟不止,欲吐。

炒半夏(一钱半) 厚朴(一钱) 青皮(一钱) 炒焦知母(钱半) 草果仁(一钱) 橘红(一钱)

临服调入姜汁一钱。

【脾胃】

吴 背寒,疟来渐晏,邪有入阴之意。此伏邪不肯解散,都因久积烦劳,未病先虚也。饮水少腹如坠,脘中痞结不舒,中焦屡受邪迫,阳气先已馁弱。议两和太阴阳明法。

草果 知母 半夏 厚朴 姜汁 乌梅 黄芩 花粉

又 进两和阴阳,寒热已止。诊脉右濡,明是气衰。宜和胃生津,使余邪不攻自解。

人参 知母 炙鳖甲 生白芍 乌梅肉 大麦仁 炒丹皮

又 脉左数,舌绛,暮渴。

炒麦冬 人参 首乌 白芍 丹皮 茯神

另,更衣丸二钱。

陆(六十) 口涌清涎,不饥不食。寒热邪气,交会中焦,脾胃日困。

半夏 姜汁 茯苓 厚朴 炒常山 草果 乌梅

又 大半夏汤加草果、乌梅。

凌(十三) 疟久,脾胃气伤。不食倦怠,半年不肯复元。论理必用参、术益气,但贫窘岂能久用?然久延不苏,倘腹满浮肿,便难调治。

白术膏加砂仁末。

某(三一) 疟邪由四末以扰中宫,脾胃受伤无疑。但寒暑更迁,病邪既久,脏腑真气自衰。两年来纳谷不运,渐觉衰微,不耐风冷之侵,并无凝痰聚气见症。此必胸中宗气自馁,致清阳不司转运。当以仲景苓桂术甘汤。

又 六君子汤去甘草,加檀香泥、桂枝木。

吴 疟已复疟,溺浊淋痛。稚年脾疟,食物不慎。色黄,腹膨有滞,脾胃愈衰。东垣云:中气不足,溲便乃变。初秋交冬,迭加反复,久则五疳劳瘵。当慎于食物,令脾胃气灵可效。宗《脾胃论》升降疏补法。

人参 茯苓 炙草 广皮 使君子 神曲 楂肉 麦芽 泽泻

祝 此劳伤阳气,更感冷热不正之气。身热无汗,肢冷腹热,自利,舌灰白,微呕,显然太阴受病。诊脉小,右濡,不饥,入夜昏谵语,但如寐,不加狂躁。论脾为柔脏,体阴用阳。治法虽多,从未及病。当遵前辈冷香、缩脾遗意。

人参 益智仁 茯苓 新会皮 生厚朴 苡仁 木瓜 砂仁

又 脉右弦,来去不齐,左小耎弱,舌边红,舌心白黄微绉,鼻冷,四肢冷,热时微渴,不饥不思食。前议太阴脾脏受病,疟邪从四末乘中,必脾胃受病。鼻准四肢皆冷,是阳气微弱。因病再伤,竟日不暖。但形肉消烁,不敢刚劫攻邪,以宣通脾胃之阳。在阴伏邪,无发散清热之理。

人参 草果 炒半夏 生姜 茯苓 新会皮 蒸乌梅肉

二帖后加附子,后又加牡蛎。

吴(十七) 疟伤脾胃,腹中不和,脉右涩,食入胀甚。前方通调气血,佐以泄木。服之积滞既下,痛随利减。仍宜制木安土,不可作阳虚温补治。

生于术 川连 椒目 麦芽 鸡肫皮 广皮 厚朴 炒山楂

【肝风】

陈(四六) 疟邪由四末以扰中,皆阳明、厥阴界域。阳明衰,则厥阴来乘;津液少,斯内风必动。昔贤以麻属气虚,木是湿痰败血。今戌亥频热,行走淋汗,显然液虚。阳动风生,脂液不得灌溉肢末,非湿痰气分之恙。

冬桑叶(九蒸) 熟首乌 黑芝麻 柏子仁 茯神 当归 杞子 菊花炭

蜜丸。

【痞】

李 脉左弦,呕吐,发热后,脘中痞闷不爽。宜慎口腹,清肃上中二焦,不致再延成疟。进苦辛法。

杏仁 郁金 山栀 豆豉 白蔻 枳壳

孙 高年发疟,寒热夜作,胸闷,不欲食,烦渴热频,最虑其邪陷为厥。进阳旦法。

桂枝 黄芩 花粉 生白芍 生左牡蛎 煨姜 南枣

姬 疟,脉沉涩,中脘痞结。此属里症,用泻心法。

半夏 川连 橘红 枳实 黄芩 生姜汁

又 脉沉,右关大。疟未止,寒热子后作,烦渴,中闷不欲食。

醋炒半夏 杏仁 黄芩 花粉 草果 生姜

陆 疟截,虚气痞结,成身痛。

桂枝 炒焦半夏 姜汁 广皮白 当归 茯苓

钱(氏) 暑热伤气成疟,胸痞结,呕吐痰沫,皆热气之结。前医泻心法极是。

人参汁 枳实汁 黄连 黄芩 炒半夏 杏仁 厚朴 姜汁

汪 此湿热与水谷交蒸,全在气分,尝得三焦分消清解。既成间日疟疾,邪正互争,原无大害。初误于混指伤寒六经,再谬于参、术守补,致邪弥漫。神昏喘急,妄谵痉搐,皆邪无出路,内闭则外脱。求其协热下利,已不可得。诊脉细涩,按腹膨满。夫痞满属气,燥实在血。今洞利后而加腹满,诸气皆结,岂非闭塞而然?溃败决裂至此,难望挽救。

细叶菖蒲根汁(二钱) 草果仁(五分) 茯苓皮(三钱) 紫厚朴(一钱) 绵茵陈(三钱) 辰砂益元散(五钱) 连翘心(一钱半) 金银花(三钱)

另用牛黄丸一服,用凉开水缓缓以茶匙挑化服。

潘(氏) 伏邪发热,厥后成疟,间日一至。咳嗽痰多,恶心中痞。其邪在肺胃之络,拟进苦辛轻剂。

杏仁 黄芩 半夏 橘红 白蔻 花粉

程(氏) 脉右大,寒热微呕,脘痞不纳,四末疟邪交于中宫。当苦辛泄降,酸苦泄热。邪势再减二三,必从清补可愈。

川连 炒半夏 姜汁 黄芩 知母 草果 炒厚朴 乌梅肉

毛(氏) 用玉女煎,寒热未已,渴饮仍然,呕恶已减,周身皆痛。诊脉两手俱数,舌色灰白,边赤,汗泄不解。拟用酸苦泄其在里热邪,务以疟止,再调体质。

黄芩 黄连 草果 白芍 乌梅 知母

用秋露水煎药。

又 寒热由四末以扰中宫,胃口最当其戕害。热闷不饥,胃伤邪留。清热利痰,固为要法。但有年气弱,兼之病经匝月,清邪之中,必佐辅正。议用半夏泻心法。

人参 半夏 黄连 黄芩 枳实 姜汁

【劳疟】

方 劳疟再发。

人参 草果 生姜 乌梅

秋露水煎。

又 补中益气汤加草果、知母、姜、枣。

陈 络虚则痛,阳微则胀。左胁有疟母,邪留正伤,此劳疟。

人参 当归 肉桂 焦术 炙草 茯苓 广皮 生姜 南枣

四剂后,用五苓散一服。

某 劳疟畏寒,下虚不纳。

六味加肉桂、五味。

【疟兼热痢】

某 疟未止,热陷下痢,中痞不欲食。

人参 川连 黄芩 生白芍 广皮 炒当归 炒山楂 干姜 枳实 银花

又 疟后劳复。

人参 当归 白芍 枣仁 茯神 广皮 生姜 南枣

【气血凝络】

范(三三) 脉小涩,病起疟后,食物不和,仍诵读烦劳,遂至左胁连及少腹,常有厥起,或攻胃脘,或聚腹中,凝着䐜胀。古语云:疟不离乎肝胆,亦犹咳不离乎肺也。盖肝得邪助,木势张扬,中土必然受侮。本气自怯,运纳之权自减。清阳既少展舒,浊阴日踞,渐为痞满。上年温养辛甘久进,未见病去。其治体之法,谅不能却。自述静处病加,烦动小安,其为气血久阻为郁。议用通络法,以病根由疟久,邪留络中耳。

紫降香 桃仁 小香附 淡姜渣 神曲 鸡肫皮 南山楂

韭根汁法丸。

高 疟发既多,邪入于络。络属血分,汗下未能逐邪。仲景制鳖甲煎丸一法,搜剔络中留伏之邪,五六日必效。

早午暮各服七粒。

某 疟邪经月不解,邪已入络。络聚血,邪攻则血下。究竟寒热烦渴,目黄舌腻,溺赤短少,全是里邪未清。凡腥荤宜禁,蔬食不助邪壅。阅医药,柴、葛攻表,消导通便,与疟无与。

用仲景鳖甲煎丸,朝十粒,午十粒,黄昏十粒,开水送。

费 疟邪迫伤津液,胃减不饥,肠燥便红,左胁微坚,有似疟母结聚。当宣络热,以肃余邪。

生地 知母 丹皮 麻仁 生鳖甲

某(氏) 疟邪内陷,变成阴疟,久延成劳。务以月经通爽,不致邪劫干血。

生鳖甲(一两) 桃仁(三钱) 炒丹皮(一钱) 穿山甲(三钱) 楂肉(一钱半) 生香附(一钱半)

【疟母】

顾 左胁有疟母,乃气血交结之故。治宜通络。

鳖甲 桃仁 金铃子 牡蛎 丹皮 夏枯草

江 远客,水土各别,胃受食物未和,更遭嗔怒动肝。木犯胃土,疟伤,胁中有形瘕聚。三年宿恙,气血暗消。但久必入血,汤药焉能取效?宜用缓法,以疏通其络。若不追拔,致阳结阴枯,酿成噎膈,难治矣。

生鳖甲 桃仁 麝香 䗪虫 韭白根粉 归须 郁李仁 冬葵子

熬膏。

吴(二四) 疟反复,左胁疟母。

生鳖甲 生牡蛎 炒桃仁 当归须 炒延胡 柴胡梢 桂枝木 炒楂肉 青皮

某 夏秋湿热疟痢。正虚邪留,混入血络,结成癥瘕疟母。夫湿气热气,本属无形。医治非法,血脉蕴邪,故寒热间发。仲景立法,务在缓攻,急则变为中满,慎之。兼服鳖甲煎丸。

知母 草果 半夏 黄芩 乌梅 生姜

秋露水煎。

金(十一) 经年老疟,左胁已结疟母。邪已入络,与气血胶结成形。区区表里解散之药,焉得入络?通血脉,攻坚垒,佐以辛香,是络病大旨。

生牡蛎(三钱) 归须(二钱) 桃仁(二钱) 桂枝(五分) 炒蜀漆(一钱) 公丁香(三粒)

【三日疟阳虚】

某(三八) 少阴三疟已久,当升阳温经。

鹿茸 熟附子 人参 粗桂枝 当归 炒黑蜀漆

吕(二四) 阴疟一年方止。羸瘦妨食,食入不运,不饮汤水,四肢无力,诊脉微弱不鼓。屡进六君益气无效,当温里通阳,从火生土意。

人参 熟附子 生益智 茯神 白芍 生姜

吴(四一) 三疟愈后反复。寒多有汗,劳则阳泄致疟。议护阳却邪。

川桂枝 熟附子 生于术 炙草 生姜 南枣肉

某 阴疟汗多,下焦冷。用升阳法。

人参 鹿茸 桂枝木 当归 炙甘草 生姜 大枣

【邪扰心营】

陆(四七) 邪深留阴,三日始有疟发。但热来必神昏谵妄,是膻中震动所致。议定未病两日,日进清心牛黄丸一服。试看后期,疟至何如。

【肝胃】

蔡(氏) 三日疟,一年有余,劳则欲发内热。素有结痞,今长大攻走不定,气逆欲呕酸,经闭四载。当厥阴阳明同治。

半夏 川连 干姜 吴萸 茯苓 桂枝 白芍 川椒 乌梅

【脾阳虚】

蔡(五三) 三疟。不饥不纳,恶心,渴喜热饮,诊脉沉细。脾阳困顿,不能送邪外出。治以四兽饮。

沈(五二) 三疟。腹胀,不渴呕水,邪在脾胃之络。温疏里邪,勿用表散。

草果 粗桂枝 生姜 厚朴 炒蜀漆 茯苓

又 温脾通胃得效。

生于术 淡附子 川桂枝 炒黑蜀膝 厚朴 生姜

某(四五) 三疟经年,至今复受湿邪。及发日来,舌白脘闷,渴喜热饮。当温太阴。

杏仁 草果 知母 桂枝 半夏 生姜 厚朴 乌梅

詹(二九) 三疟脾发,用露姜法,寒止热盛。加入乌梅五分,取其酸味以和阴,谓其疟久,阴亦伤耳。

胡 阴疟,滞伤脾胃,用苦辛温得效。疟未已,腹胀便泄。议理中汤。

人参 益智 木香 茯苓 厚朴 广皮 生姜

钱(三五) 遇劳疟发数年,初起即三阴,此伤损已在脏阴之络,最难速效。甘温益气,久进益气汤。

某(四三) 三疟早截,中阳窒塞,脘胀不运,背寒肢冷。

草果仁 杏仁 半夏 茯苓 桂枝 厚朴 广皮 生姜

某 脉濡,面黄舌白,脘中格拒,汤水皆呕,三日疟一至。据色脉诊,乃足太阴阳微饮结,当以温药和之。

半夏 荜拨 丁香柄 草蔻 厚朴 姜汁

【气血凝络】

李 初病劳倦晡热,投东垣益气汤,未尝背谬,而得汤反剧,闻谷气秽,间日疟来,渴思凉饮。此必暑邪内伏,致营卫周流与邪触着,为寒热分争矣。故甘温益气,升举脾脏气血,与暑热异歧。胃中热灼,阳土愈燥,上脘不纳,肠结便闭。其初在经在气,其久入络入血。由阳入阴,间日延为三疟。奇脉蹻、维皆被邪伤。《内经》谓阳维为病,苦寒热也。维为一身纲维,故由四末,寒凛而起,但仍是脉络为病。故参、芪、术、附,不能固阳以益其虚;归、桂、地、芍,无能养营以却邪矣。昔轩岐有刺疟之旨,深虑邪与气血混成一所,汗、吐、下无能分其邪耳。后汉张仲景,推广圣经蕴奥,谓疟邪经月不解,势必邪结血中,有癥瘕疟母之累瘁,制方鳖甲煎丸。方中大意,取用虫蚁有四:意谓飞者升,走者降,灵动迅速,追拔沉混气血之邪。盖散之不解,邪非在表;攻之不驱,邪非着里。补正却邪,正邪并树无益。故圣人另辟手眼,以搜剔络中混处之邪。治经千百,历有明验。服十二日干支一周,倘未全功,当以升其八脉之气,由至阴返于阳位,无有不告安之理。

某 阴疟两月,或轻或重。左胁按之痠痛,邪伏厥阴血络,恐结疟母。议通络以逐邪,用仲景鳖甲煎丸。每早服三十粒,当寒热日勿用。

【疟母】

昌(二四) 三疟皆邪入阴络,故汗下为忌。经年疟罢,癥瘕疟母,仍聚季胁。邪攻血气之结,攻逐瘀聚,升降以通阴阳,乃仲景成法。但诊脉细微,食减神衰。攻法再施,恐扰中满。前与温补通阳颇安,然守中之补,姑缓为宜。

人参 当归 淡附子 淡干姜 茯苓 肉桂

鳖甲胶丸。

诸疟由伏邪而成,非旦夕之因为患也。六淫之气,惟燥不能为害。而新凉收束,实属有关。考之圣训,独手三阳,手厥阴,却无其症名。医者当辨其六气中所伤何气,六经中病涉何经。若小柴胡专主少阳,岂能兼括也。夫温疟瘅疟,痰食瘴疠诸疟,皆有成方,予不复赘。但此症春月及冬时间有,惟夏秋暑湿为患者居多。暑必夹湿,专伤气分。第一要分别其上焦、中焦之因,暑湿二气,何者为重。若暑热重者,专究上焦肺脏清气。疟来时,必热重而寒微,唇舌必绛赤,烦渴而喜凉饮,饮多无痞满之患,其脉色自有阳胜之候。当宗桂枝白虎法,及天水散,加辛凉之品为治。若湿邪重者,当议中焦脾胃阳气。疟来时,虽则热势蒸燔,舌必有粘腻之苔,渴喜暖汤,胸脘觉痞胀呕恶,其脉色,自有阳气不舒之情状。当宗正气散,及二陈汤去甘草,加杏、蔻、生姜之类主之。必要阳胜于阴,而后配和阳之剂,日后方无贻累。倘症象两兼,则两法兼之可也。大凡是症,若邪气轻而正不甚虚者,寒热相等,而作止有时。邪气重而正气怯者,寒热模糊,来势必混而不分。又云:邪浅则一日一发,邪稍深则间日一发,邪最深则三日一发,古称为三阴大疟,以肝、脾、肾三脏之见症为要领。其补泻寒温,亦不离仲景治三阴之法为根蒂。可知阳经轻浅之方,治之无益也。所云移早则邪达于阳,移晏则邪陷于阴,阴阳胜复,于此可参。若久而不已,必有他症之虞。太阴之虚浮胀满,有通补之理中法,开腑之五苓汤。少阴之痿弱成劳,有滋阴之复脉汤,温养之升奇法。厥阴之厥逆吐蛔,及邪结为疟母,有乌梅丸与鳖甲煎法。又如心经疟久,势必动及其营,则为烦渴见红之累。肺经疟久,理必伤及其津,则为胃秘肠痹之候。一则凉阴为主,一则清降为宜。然而疟之名目不一,而疟之兼症甚多,若不达权通变,而安能一一尽善。即如暑湿格拒三焦,而呕逆不纳者,宗半夏泻心法。秽浊蒙蔽膻中,而清灵昧甚者,用牛黄清心丸。心阳暴脱,有龙蛎之救逆。胃虚呕呃,有旋覆代赭之成方。如表散和解,通阳补气,滋阴化营,搜邪入络,动药劫截,辛酸两和,营气并补,及阳疟之后养胃阴,阴疟之后理脾阳等法,已全备矣。汇集诸家,融通无拘,所谓用药如用兵,先生不愧良工之名也。——邵新甫

搜索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