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阳虚】
某(五一) 食谷不运,胀呕恶,大便不爽,脉弦色黄。此胃阳式微,升降失司使然。法当温通阳气。
吴萸(八分) 半夏(三钱) 荜拨(一钱) 淡干姜(一钱) 生姜汁(五分) 广皮白(一钱半)
陈(三八) 诊脉右大而缓,左如小数促。冬季寒热身痛,汗出即解,自劳役饥饱嗔怒之后,病势日加。面浮足肿,呼吸皆喘,目泪鼻衄,卧着气冲欲起,食纳留中不运。时序交夏,脾胃主候,睹色脉情形,中满胀病日来矣。盖此症属劳倦致损,初病即在脾胃。东垣云: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脏腑受病,营卫二气昼夜循环失度,为寒为热,原非疟邪半表半里之症。斯时若有明眼,必投建中而愈。经言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建中甘温,令脾胃清阳自立,中原砥定,无事更迁。仲景亦谓男子脉大为劳。则知《内经》、仲景、东垣垂训,真规矩准绳至法。且汗泄积劳,都是阳伤。医药辛走劫阳,苦寒败胃。病人自述饮蔗即中脘不舒,顷之,少腹急痛便稀,其胃阳为苦辛大伤明甚。又述咳频,冲气必自下上逆。夫冲脉隶于阳明,胃阳伤极,中乏坐镇之真气,冲脉动则诸脉交动,浊阴散漫上布,此卧着欲起矣。愚非遥指其胀,正合《内经》浊气在上,则生胀,太阴所至为腹胀相符也。昔有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当以病因传变推求,故辨论若此。
厚朴 杏仁 人参 茯苓 蜜煨姜 南枣
厚朴、杏仁,取其能降气,参、苓、姜、枣,取其建立胃中之清阳,而和营卫也。
【脾阳虚】
吴(二四) 单胀溺少,温通颇适。当用大针砂丸一钱二分,八服。
某 食下胀,舌黄,当治脾阳。
生白术(一钱半) 广皮(一钱) 茯苓(三钱) 厚朴(一钱) 木瓜(五分) 淡附子(七分)
徐(三九) 攻痞变成单胀,脾阳伤极,难治之症。
生白术 熟附子 茯苓 厚朴 生干姜
钱 食入腹胀,已五十日,且痛必有形攻动,头中微痛。夫痞满属气,痛因气滞,二便既通,其滞未必在乎肠胃。从太阴脾阳伤,以辛温开泄主之。
桂枝 生白芍 淡干姜 厚朴
又 照方去白芍,加生益智仁、茯苓。
杨(五十) 饮酒聚湿,太阴脾阳受伤,单单腹胀。是浊阴之气锢结不宣通,二便不爽。治以健阳运湿。
生茅术 草果 附子 广皮 厚朴 茯苓 荜拔 猪苓
吴(四三) 食下胀,便溏不爽,肢木不仁。此脾阳困顿,不能默运使然。温通中阳为主。
白术(三钱) 附子(一钱) 炮姜(一钱半) 桂枝木(一钱) 茯苓(三钱) 荜拨(一钱)
僧(四七) 俗语云:膏粱无厌发痈疽,淡泊不堪生肿胀。今素有脘痛,气逆呕吐,渐起肿胀。乃太阴脾脏之阳受伤,不司鼓动运行。阴土宜温,佐以制木治。
生于术 茯苓 广皮 椒目 厚朴 益智仁 良姜
某(六七) 左脉弦,胀满不运,便泄不爽。当温通脾阳。
草果仁(一钱) 茯苓皮(三钱) 大腹皮(三钱) 广皮(一钱) 半青皮(一钱) 厚朴(一钱半) 木猪苓(一钱半) 椒目(五分)
吴 寒热伤中,腹微满,舌白。用治中法。
人参 益智 广皮 茯苓 泽泻 金斛 木瓜
周(五五) 久嗽四年,后失血,乃久积劳伤。酒肉不忌,湿郁脾阳为胀。问小溲仅通,大便仍溏。浊阴乘阳,午后夜分尤剧。
生于术 熟附子
陈(五十) 积劳,脾阳伤,食下胀,足肿。
生白术 茯苓 熟附子 草果仁 厚朴 广皮
某躬耕南亩,曝于烈日,渍于水土,暑湿内蒸为泻痢。邪去正伤,临晚跗肿腹满。乃脾阳已困,清气不司运行,浊阴渐尔窃据。《内经》病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生白术 草蔻 茯苓 厚朴 附子 泽泻
邹(三九) 深秋霍乱转筋,必有暴冷伤及脾胃。病机一十九条,河间皆谓热,亦属偏见。愈泻愈胀,岂是实症?夫酒客之湿,皆脾胃阳微不运,致湿邪凝聚,气壅成胀。见胀满彻投攻下,不究致病之因,故曰难调之症。
生白术 草果 熟附子 厚朴 广皮 茯苓
【脾胃阳虚】
陈(四四) 苦寒多用,胃阳久伤。右胁痛,呕酸浊,皆浊阴上干。用辛甘温中补虚,痛减。病人述早上腹宽,暮夜气紧微硬,大便不爽,有单腹胀之忧。
人参 生白术 茯苓 肉桂 归身 益智 广皮 煨姜
赵(五四) 胸腹胀满,久病痰多。
生白术(二两) 茯苓(二两) 厚朴(一两) 肉桂(五钱)
姜汁丸。
《本草》云:厚朴与白术能治虚胀。仿洁古枳术之意也,佐茯苓通胃阳,肉桂入血络,则病邪可却矣。
杨 脉沉小弦,中年已后,阳气不足,痰饮水寒,皆令逆趋,致运纳失和,渐有胀满浮肿。法以辛温宣通,以本病属脾胃耳。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白芍(一钱半) 淡附子(一钱) 姜汁(三分,调)
倪(二十) 腹耎膨,便不爽,腑阳不行。
生益智 茯苓 生谷芽 广皮 砂仁壳 厚朴
又 六腑不通爽,凡浊味食物宜忌。
鸡肫皮 麦芽 山楂 砂仁 陈香椽
又 脉沉小缓,早食难化,晚食夜胀,大便不爽。此腑阳久伤,不司流行,必以温药疏通,忌食闭气粘荤。
生白术 附子 厚朴 草果 茯苓 广皮白 槟榔汁
【肾胃阳虚】
浦(四九) 肾气汤,五苓散,一摄少阴,一通太阳,浊泄溺通,腹满日减,不为错误。但虚寒胀病而用温补,阅古人调剂,必是通法。盖通阳则浊阴不聚,守补恐中焦易钝。喻氏谓能变胃,而不受胃变,苟非纯刚之药,曷胜其任?议于暮夜服玉壶丹五分,晨进:
人参 半夏 姜汁 茯苓 枳实 干姜
陈(六二) 老人脾肾阳衰,午后暮夜,阴气用事,食纳不适,肠鸣胀,时泄。治法初宜刚剂,俾阴浊不僭,阳乃复辟。
人参(一钱半) 淡附子(一钱) 淡干姜(八分) 茯苓(三钱) 炒菟丝(三钱) 胡芦巴(一钱)
此治阳明之阳也,若参入白术、甘草,则兼走太阴矣。
【脾肾阳虚】
某(三七) 肿胀由足入腹,诊脉细软,不能运谷,当治少阴太阴。
生白术 厚朴 茯苓 淡附子 淡干姜 荜拨
马(三六) 暮食不化,黎明瘕泄。乃内伤单胀之症,脾肾之阳积弱。据理当用肾气丸。
顾(四三) 脉微而迟,色衰萎黄。蟹为介属,咸寒沉降,凡阳气不足者,食之损阳,其致病之由,自试二次矣。久利久泄,古云无不伤肾。今浮肿渐起自下,是水失火而败。若非暖下,徒见泄泻有红,为脾胃湿热,必致中满败坏。
生茅术 熟地炭 熟附子 淡干姜 茯苓 车前
某 脾肾虚寒多泻,由秋冬不愈,春木已动,势必克土。腹满,小便不利,乃肿病之根。若不益火生土,日吃疲药,焉能却病?
【肾阳虚】
姚(四八) 据说情怀不适,因嗔怒,痰嗽有血。视中年形瘁肉消,渐渐腹胀跗肿,下午渐甚,阳气日夺。
早服肾气丸三钱,昼服五苓散。
殷(氏) 行动气坠于下,卧着气拥于上。此跗肿昼甚,头胀夜甚。总是中年阳微,最有腹大喘急之事。
济生丸(十服)。
某 阳微阴结,肿胀。
附子 苡仁 白术 木防己 泽泻 细辛
【肝胃不和】
朱 阳明胃逆,厥阴来犯,丹溪谓上升之气,自肝而出。清金开气,亦有制木之功能,而痛胀稍缓。议以温胆加黄连方。
半夏 茯苓 橘红 枳实 竹茹 川连 生白芍
某(二八) 舌微黄,瘕逆,脘胸悉胀,当和肝胃。
桂枝木 干姜 青皮 吴萸 川楝子 炒半夏
秦 两年初秋发疡,脉络气血不为流行,而腹满重坠,卧则颇安,脐左动气,卧则尤甚,吐冷沫,常觉冷气,身麻语塞。肝风日炽,疏泄失职。经以肝病吐涎沫,木侮土位,自多䐜胀。丹溪云:自觉冷者,非真冷也。两次溃疡之后,刚燥热药,似难进商,议以宣通肝胃为治。有年久恙,贵乎平淡矣。
云茯苓(三钱) 三角胡麻(捣碎,滚水洗十次,三钱) 厚橘红(一钱) 嫩钩藤(一钱) 熟半夏(炒黄,一钱半) 白旋覆花(一钱)
滤清,服一杯,四帖。
又 接服大半夏汤。
【肝郁犯胃兼湿】
方(五九) 诊脉百至,右缓涩,左弦劲。始而肠鸣泄气,由渐腹满䐜胀,纳食几废,便难溺少。此皆情怀少旷,清气不转,肝木侵侮胃土,腑阳窒塞,胀满日甚。据云,先因胃脘心下痛症,气郁显然,非旦晚图功之象。议河间分消法。
杏仁 厚朴 海金沙 陈香椽 郁金 莱菔子 木通 鸡肫皮
王(三七) 食入不运,脘中䐜胀,病由悒郁,经年不愈。视色黄形瘦,按脉小而涩,喜凉饮,欲恶热,大便未经通调。九窍不和,皆胃病矣。
川连 鸡肫皮 枳实 广皮 桔梗 瓜蒌实 半夏 莱菔子 郁金 杏仁
姜汁、竹沥丸。
杨(四十) 肝郁乘胃为胀,经年内结有形。用缓消一法。
生茅术 鸡肫皮 川连 生厚朴 淡姜渣 针砂(制)
椒目汤法丸。
毕 湿热,由腑滞及肠中,大便不爽,食入不适。平昔肝木易动,厥阴不主疏泄。少腹形胀,无非滞气之壅,久则凝瘀日踞。
小温中丸三钱,十服。
程(三十) 脉右弦,面黄,腹满,按之辘辘有声,每大便先腹痛,便不能干爽。此胃气不降,阳气自滞。由乎嗔怒不息,肝木横逆,疏泄失司。䐜胀之来,皆由乎此。议泄肝通腑,浊宣胀减之义。
杏仁 紫厚朴 猪苓 郁金 椒目 槟榔汁
接服小温中丸。
某(五七) 不饥不运,少腹胃脘悉满,诊脉左弦。乃肝木犯胃,二腑不主流行,浊阴渐次弥漫。他日单胀之作,竟有难以杜患者。速速戒恼怒,安闲自在,诚治斯疾之良图。
小温中丸一钱五分,开水送下。
夏 夏四月,脾胃主气,嗔怒怫郁,无不动肝,肝木侮土,而脾胃受伤。郁久气不转舒,聚而为热,乃壮火害气,宜乎减食䐜胀矣。当作木土之郁调治。桂、附助热,萸、地滋滞,郁热益深,是速增其病矣。
钩藤 丹皮 黑山栀 川连 青皮子 紫厚朴 莱菔子 广皮白 薄荷梗
又 胀势已缓,脉来弦实,此湿热犹未尽去。必淡泊食物,清肃胃口,以清渗利水之剂,服五六日再议。
猪苓 泽泻 通草 海金沙 金银花 茯苓皮 黑稆豆皮
又 诊脉浮中沉,来去不为流利。气阻湿郁,胶痰内着。议用控涎丹六分,缓攻。
又 服控涎丹,大便通而不爽,诊右脉弦实,目黄舌燥,中焦湿热不行。因久病神倦,不敢过攻。议用丹溪小温中丸,每服三钱,乃泄肝通胃,以缓治其胀。
谢 形神劳烦,阳伤,腑气不通,疝瘕阴浊,从厥阴乘犯阳明,胃为阴浊蒙闭,肠中气窒日甚。年前邪势颇缓,宣络可效。今闭锢全是浊阴,若非辛雄刚剂,何以直突重围?胀满日增,人力难施矣。
生炮川乌头 生淡川附子 淡干姜 淡吴萸 川楝子 小茴香 猪胆汁
唐(氏) 紫菀 杏仁 通草 郁金 黑山栀
又 三焦不通,脘痹腹胀,二便皆秘。前方用开手太阴肺,苦辛润降,小溲得利。兼进小温中丸,泄肝平胃,胀势什减有五。但间日寒热复来,必是内郁之气,阳不条达,多寒战栗。议用四逆散和解,其小温中丸仍用。
生白芍 枳实 柴胡 黄芩 半夏 杏仁 竹茹 生姜
张(妪)腹臌䐜胀,大便不爽,得暖气稍快,乃阳气不主流行。盖六腑属阳,以通为补。春木地气来升,土中最畏木,乘势猖炽。治当泄木安土,用丹溪小温中丸,每服三钱。
【肝犯胃阳虚】
张(氏) 用镇肝逆,理胃虚方法,脉形小弱,吐涎沫甚多,仍不纳谷,周身寒凛,四肢微冷。皆胃中无阳,浊上僭踞,而为䐜胀。所谓食不得入,是无火也。
人参 吴萸 干姜 附子 川连 茯苓
【木郁气滞血涩】
丁(三十) 嗔怒,气血逆乱,右胁不和,夜食嗳噫䐜胀,乃肝胃病。治以解郁,宜通气血。
钩藤 丹皮 桑叶 生香附 茯苓 神曲 降香木 炒黑楂肉
徐 平素肝气不和,胁肋少腹䐜胀,气血不调,痰饮渐聚。厥阴阳明同治。
桃仁 延胡 归尾 小茴 香附 半夏 茯苓 橘红 神曲
马(三四) 脉实,久病瘀热在血,胸不爽,小腹坠,能食不渴,二便涩少。两进苦辛宣腑,病未能却。此属血病,用通幽法。
桃仁 郁李仁 归尾 小茴 红花 制大黄 桂枝 川楝子
又 昼日气坠少腹,夜卧不觉,甚则头昏胸闷。今年五月,初用疏滞,继通三焦,续进通幽,其坠胀仍若。议辛香流气法。
川楝子 延胡 小茴 黑山栀 青木香 橘核
生香附磨汁法丸。
董 初因下血转痢,继而大便秘艰,自左胁下有形,渐致胀大坚满,小便自利,病在血分。久病两年,形瘦气短,不敢峻攻,若五积成例。议用古禹余粮丸,每日一钱。
郑(氏) 得食腹痛,上及心胸,下攻少腹,甚至筋胀,扰于周身经络之间,大便欲解不通畅。此乃肠胃气阻,故痛随利减。
神保丸(一钱)。
【肝郁犯脾】
张 脉左弦,右浮涩。始因脘痛贯胁,继则腹大高凸,纳食减少难运,二便艰涩不爽。此乃有年操持萦虑太甚,肝木怫郁,脾土自困,清浊混淆,胀势乃成。盖脏真日漓,腑阳不运。考古治胀名家,必以通阳为务。若滋阴柔药,微加桂、附,凝阴冱浊,岂是良法?议用局方禹粮丸,暖其水脏,攻其秽浊,俟有小效,兼进通阳刚补,是为虚症内伤胀满治法。至于攻泻劫夺,都为有形而设,与无形气伤之症不同也。
局方禹余粮丸。
【肝犯脾胃】
陈(妪)久郁伤及脾胃之阳,面无华色,纳粥欲呕,大便溏泄,气陷则跗肿,气呆则脘闷。有中满之忧,用治中法。
人参 生益智 煨姜 茯苓 木瓜 炒广皮
【肝脾不和夹暑邪】
程(女)脉数,恶心,脘胀。
炒半夏 广皮 藿香(黄连一分,煎水,拌)茯苓 郁金
又 暑伤脾胃,则肝木犯土,左腹膨,泄泻。
人参 厚朴 广皮 炒泽泻 茯苓 木瓜 炙草 炒楂肉
又 人参 炒柴胡 炒白芍 炒黄芩 茯苓 炙草 生姜 大枣
【木火犯土】
宋 食入脘胀,此属胃病。视色苍形瘦,自述饮酒呕吐而得。又述耳鸣肉䐜,是木火犯中,郁勃病甚。议用逍遥减白术,合左金方。
朱(四三) 瘰疬马刀,都是肝胆为病。病久延及脾胃,腹满便涩,舌黄微渴,非温补可服。泄木火以疏之,和脾胃以调之,冀其胀势稍减。
吴萸拌川连 生于术 川楝子 炒山楂 黑山栀 厚朴 青皮 椒目
唐(女)气臌三年,近日跌仆呕吐,因惊气火更逆,胸臆填塞胀满。二便皆通,自非质滞。喜凉饮,面起瘅瘰,从“病能篇”骤胀属热。
川连 淡黄芩 半夏 枳实 干姜 生白芍 铁锈汁
【肝犯胃脾阳虚有湿】
颜(六三) 今年风木加临,太阴阳明不及,遂为䐜胀,小便不利,两跗皆肿,大便涩滞。治在腑阳,用分消汤方。
生于术 茯苓 泽泻 猪苓 厚朴 椒目
海金沙汤煎。
吴 今岁厥阴司天加临,惊蛰节,病腹满喘促,肢肿面浮,寒热汗出。皆木乘土位,清阳不得舒展,浊气痞塞僭踞,故泄气少宽。姑拟通腑以泄浊。
生于术 茯苓 椒目 紫厚朴 泽泻 淡姜渣
朱(四九) 郁勃久坐,中焦不运,寒热,小溲不通,腹膨胀满,脉小而涩。全是腑阳失司,与泄木通腑分消法。
四苓加椒目、厚朴、大腹皮、青皮。
【肝脾不和清阳痹结】
陈 壮盛年岁,形消色夺,诊脉右小促,左小弦劲。病起上年秋季,脘中卒痛,有形梗突。病后陡遇惊触,渐次食减不适,食入不运,停留上脘,腹形胀满,甚则胁肋皆胀,四肢不暖,暮夜渐温,大便旬日始通,便后必带血出。清早未食,自按脐上气海,有瘕形甚小,按之微痛,身动饮水,寂然无踪。天气稍冷,爪甲色紫。细推病属肝脾,气血不通,则为郁遏,久则阳微痹结,上下不行,有若否卦之义。阅医药或消或补,总不见效者,未知通阳之奥耳。
薤白 桂枝 瓜蒌仁 生姜 半夏 茯苓
又 薤白汁 桂枝木 瓜蒌实 川楝子皮 半夏 茯苓 归须 桃仁 延胡 姜汁
二汁法丸。
湿浊凝滞小溲不行当开太阳
某 胀满跗肿,小溲短涩不利,便泄不爽,当开太阳为主。
五苓散加椒目。
某(六七) 少腹单胀,二便通利稍舒。显是腑阳窒痹,浊阴凝结所致。前法专治脾阳,宜乎不应。当开太阳为要。
五苓散加椒目。
郑 两投通里窍法,痛胀颇减。无如阴阳不分,舌绛烦渴,不欲纳谷。想太阳膀胱不开,阳明胃不司阖。法当仍与通阳腑为要,但五苓、桂、术,断不适用。议用甘露饮意。
猪苓 茯苓 泽泻 寒水石 椒目 炒橘核
程 今年长夏久热,热胜阳气外泄,水谷运迟,湿自内起,渐渐浮肿,从下及上,至于喘咳不能卧息。都是浊水凝痰,阻遏肺气下降之司,但小溲不利,太阳气亦不通调。此虽阳虚症,若肾气汤中萸、地之酸腻,力难下行矣。
茯苓 桂枝木 杏仁 生白芍 干姜 五味 生牡蛎 泽泻
马(五一) 初起胸痹呕吐,入夏跗臁少腹悉肿,食谷不运,溲短不利。此阳气式微,水谷之湿内蕴,致升降之机失司。当开太阳,姑走湿邪。
猪苓(三钱) 桂枝木(八分) 茯苓皮(三钱) 泽泻(一钱) 防己(一钱半) 厚朴(一钱)
四帖。
邱(六岁)六龄稚年,夏至湿热外薄,所食水谷之气,蒸为湿滞,阻遏气机,脾不转运,水道不通,腹笥满胀。幼科但知消导,不晓通腑泄湿,致脾气大困,泄泻不分阴阳。参、苓之补,仅救消涤之害,不能却除湿滞,故虽受无益于病。病根都在中宫,泄肝以安胃,分利以通腑,必得小溲频利,冀有中窾之机。
猪苓 泽泻 海金沙 通草 椒目
【湿壅三焦肺气不降】
吴 平昔湿痰阻气为喘,兹因过食停滞,阴脏之阳不运,阳腑之气不通。二便不爽,跗肿腹满,诊脉沉弦。犹是水寒痰滞,阻遏气分,上下皆不通调,当从三焦分治。顷见案头一方,用菟丝子升少阴,吴茱萸泄厥阴,不知作何解释,不敢附和。仍用河间分消定议。
大杏仁 莱菔子 猪苓 泽泻 葶苈子 厚朴 桑白皮 广皮 细木通
又 三焦分消,泄肝通腑,二便不爽如昔。诊脉浮小带促,闻声呼息不利,是气分在上结阻,以致中下不通。喘胀要旨,开鬼门以取汗,洁净腑以利水,无非宣通表里,务在治病源头。据脉症参详,急急开上为法,合《金匮》风水反登义矣。
麻黄 杏仁 石膏 甘草 苡仁
朱 初因面肿,邪干阳位,气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应,即与导滞。滞属有质,湿热无形,入肺为喘,乘脾为胀。六腑开合皆废,便不通爽,溺短浑浊,时或点滴,视其舌绛,口渴。腑病背胀,脏病腹满,更兼倚倒左右,肿胀随着处为甚。其湿热布散三焦,明眼难以决胜矣。经云:从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从上之下,而甚于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后治其下。此症逆乱纷更,全无头绪,皆不辨有形无形之误。姑以清肃上焦为先。
飞滑石(一钱半) 大杏仁(去皮尖,十粒) 生苡仁(三钱) 白通草(一钱) 鲜枇杷叶(刷净毛,去筋,手内揉耎,三钱) 茯苓皮(三钱) 淡豆豉(一钱半) 黑山栀壳(一钱)
急火煎五分服。
此手太阴肺经药也。肺气窒塞,当降不降,杏仁微苦则能降。滑石甘凉,渗湿解热。苡仁、通草,淡而渗气分。枇杷叶辛凉,能开肺气。茯苓用皮,谓诸皮皆凉。栀、豉宣其陈腐郁结。凡此气味俱薄,为上焦药,仿齐之才轻可去实之义。
某 暴肿气急,小溲涩少。此外邪壅肺,气分不通。治当从风水、皮水,宣其经隧,以能食能寝为佳。勿得诛伐无过之地。
【下焦寒湿流经】
王 髀尻微肿,小腿下臁肿甚。乃腑阳不行,病甚于暮。宜辛香通其经腑之郁。
生于术 炮川乌 北细辛 茯苓 汉防己 川独活
又 中满,用余粮丸获效,得暖下泄浊之力,腹胀已去,而髀尻足跗肌肉肿浮。夫脏寒生满病,暖水脏之阳,培火生土是法。究竟阳未全复,四末流行未布。前议幽香通其下焦经脉,果得肿减。议用加味活络丹。
炮川乌 干地龙 乳香 没药 北细辛 桂枝木
【湿热壅塞经隧】
汪 肿自下起,胀及心胸,遍身肌肤赤瘰,溺无便滑。湿热蓄水,横渍经隧,气机闭塞,呻吟喘急。湿本阴邪,下焦先受。医用桂、附、芪、术,邪蕴化热,充斥三焦,以致日加凶危也。
川通草(一钱半) 海金沙(五钱) 黄柏皮(一钱半) 木猪苓(三钱) 生赤豆皮(一钱半) 真北细辛(一分)
又 前法肿消三四,仍以分消。
川白通草 猪苓 海金沙 生赤豆皮 葶苈子 茯苓皮 晚蚕沙
又 间日寒战发热,渴饮,此为疟。乃病上加病,饮水结聚,以下痛胀,不敢用涌吐之法。暂与开肺气壅遏一法。
大杏仁 蜜炒麻黄 石膏
又 湿邪留饮,发红瘰,胸聚浊痰,消渴未已。用木防己汤。
木防己(一钱) 石膏(三钱) 杏仁(三钱) 苡仁(二钱) 飞滑石(一钱半) 寒水石(一钱半)
通草煎汤代水。
陈 进神芎导水丸二日,所下皆粘腻黄浊形色。余前议腑气窒塞,水湿粘滞,浊攻犯肺为痰嗽,水渍脉隧为浮肿。大凡经脉六腑之病,总以宣通为是。《内经》云:六腑以通为补。今医不分脏腑经络,必曰参术是补,岂为明理?然肢节足跗之湿,出路无由,必针刺以决其流,此内外冀可皆安。
戊己丸三钱,用二日后,再进前药一服。
薛(十九) 腹满下至少腹,三阴都已受伤。而周身疥疮,数年不断,脉络中必有湿热。就腹痛泄泻,腑阳不通,不独偏热偏寒之治,常用四苓散。
猪苓(三钱) 茯苓(三钱) 泽泻(一钱半) 生于术(一钱) 椒目(五分)
【湿热脚气】
倪(妪)湿热脚气,上攻心胸,脘中满胀,呕逆,乃湿上甚为热化。与苦辛先平在上之满胀,用泻心法。
川连 黄芩 枳实 半夏 姜汁 杏仁
【湿郁疮蛊】
汤 囊肿腹胀,此属疮蛊。
茯苓皮 海金沙 白通草 大腹皮绒 厚朴 广皮 猪苓 泽泻
【木火入络】
某(三六) 性躁,气有余便是火,肝胆中木火入络,成形为胀,便溺皆赤,喉痛声嘶痰血,肝病过膈犯肺。久延为单腹胀,难治。
小温中丸三钱。
【气逆入络】
吴(五五) 气逆䐜胀,汩汩有声,已属络病,难除病根。
老苏梗 生香附 厚朴 白蔻仁 土瓜蒌 桔梗 枳壳 黑山栀
【阳虚单胀浊阴凝滞】
汪 脉右涩左弱,面黄瘦,露筋。乃积劳忧思伤阳,浊阴起于少腹,渐至盘踞中宫,甚则妨食呕吐。皆单鼓胀之象大著,调治最难。欲驱阴浊,急急通阳。
干姜 附子 猪苓 泽泻 椒目
又 通太阳之里,驱其浊阴,已得胀减呕缓。知身中真阳,向为群药大伤。议以护阳,兼以泄浊法。
人参 块茯苓 生干姜 淡附子 泽泻
又 阴浊盘踞中土,清阳蒙闭,腹满䐜胀,气逆腹痛。皆阳气不得宣通,浊阴不能下走。拟进白通法。
生干姜 生炮附子
冲猪胆汁。
黄(三八) 停滞单胀,并不渴饮,昼则便利不爽,夜则小溲略通。此由气分郁痹,致中焦不运。先用大针砂丸,每服一钱五分,暖其水脏以泄浊。
某 向有宿痞,夏至节一阴来复,连次梦遗,遂腹形坚大,二便或通或闭。是时右膝痈肿溃疡,未必非湿热留阻经络所致。诊脉左小弱,右缓大,面色青减,鼻准明亮,纳食必腹胀愈加,四肢恶冷,热自里升,甚则衄血牙宣。全是身中气血交结,固非积聚停水之胀。考古人于胀症,以分清气血为主,止痛务在宣通。要知攻下皆为通腑,温补乃护阳以宣通。今者单单腹胀,当以脾胃为病薮,太阴不运,阳明愈钝。议以缓攻一法。
川桂枝(一钱) 熟大黄(一钱) 生白芍(一钱) 半厚朴(一钱) 枳实(一钱) 淡生干姜)一钱)
三帖。
又 诊脉细小,右微促,畏寒甚,右胁中气,触入小腹,着卧即有形坠着。议用局方禹余粮丸,暖水脏以通阳气。早晚各服一钱,流水送。(八服)。
又 脉入尺,弦胜于数。元海阳虚,是病之本,肝失疏泄,以致䐜胀,是病之标。当朝用玉壶丹,午用疏肝实脾利水,分消太阳太阴之邪。
紫厚朴(炒,一钱半) 缩砂仁(炒研,一钱) 生于术(二钱) 猪苓(一钱) 茯苓(块,三钱) 泽泻(一钱)
又 脉弦数,手足畏冷,心中兀兀,中气已虚。且服小针砂丸,每服八十粒,开水送。(二服。)
以后药压之。
生于术 云茯苓 广皮
煎汤一小杯,后服。
又 脉如涩,凡阳气动则遗,右胁汩汩有声,坠入少腹。可知肿胀非阳道不利,是阴道实,水谷之湿热不化也。议用牡蛎泽泻散。
左牡蛎(四钱,泄湿) 泽泻(一钱半) 花粉(一钱半) 川桂枝木(五分,通阳) 茯苓(三钱,化气) 紫厚朴(一钱)
午服。
又 脉数实,恶水,午后手足畏冷。阳明中虚,水气聚而为饮也。以苓桂术甘汤劫饮,牡蛎泽泻散止遗逐水。
照前方去花粉,加生于术三钱。
又 手足畏冷,不喜饮水,右胁汩汩有声,下坠少腹,脉虽数而右大左弦。信是阳明中虚,当用人参、熟附、生姜,温经补虚之法。但因欲回府调理数日,方中未便加减,且用前方,调治太阳太阴。
生于术(三钱) 左牡蛎(生,四钱) 泽泻(炒,一钱) 云苓(三钱) 生益智(四分) 桂枝木(四分) 炒厚朴(一钱)
午后食远服。朝服小温中丸五十粒,开水送,仍用三味煎汤压之。
【脾胃气窒不和】
杨(十六) 味过辛酸,脾胃气伤结聚,食入则胀满。曾服礞石大黄丸,滞浊既下不愈,病不在乎肠中。前贤治胀治满,必曰分消。攻有形不效,自属气聚为瘕。疏胃宜清,调脾当暖,此宗前贤立法。
生茅术 广皮 丁香皮 黄柏 草豆蔻 川黄连 厚朴 茯苓 泽泻
水法丸。
肿胀证,大约肿本乎水,胀由乎气。肿分阳水阴水,其有因风、因湿、因气、因热,外来者为有余,即为阳水。因于大病后,因脾肺虚弱,不能通调水道,因心火克金,肺不能生肾水,以致小便不利;因肾经阴亏,虚火烁肺金而溺少,误用行气分利之剂,渐至喘急痰盛,小水短赤,酿成肿证,内发者为不足,即为阴水。若胀病之因更多,所胀之位各异。或因湿、因郁、因寒、因热、因气、因血、因痰、因积、因虫,皆可为胀。或在脏、在腑、在脉络、在皮肤、在身之上下表里,皆能作胀。更或始因于寒,久郁为热,或始为热中,末传寒中。且也胀不必兼肿,而肿则必兼胀,亦有肿胀同时并至者。其病形变幻不一,其病机之参伍错综,更难叙述。故案中诸症,有湿在下者,用分利;有湿在上中下者,用分消;有湿而着里者,用五苓散通达膀胱;有湿郁热兼者,用半夏泻心法苦辛通降;有湿热气郁积者,用鸡金散加减,消利并行;有气血郁积,夹湿热之邪久留而不散者,用小温中丸,清理相火,健运中州;有湿热与水寒之气交横,气喘溺少,通身肿胀者,用禹余粮丸,崇土制水,暖下泄浊;有寒湿在乎气分,则用姜、附,有寒湿入于血分,则用桂、附;有湿上甚为热,则用麻、杏、膏、苡等味,清肃上焦之气;有湿下着为痹,则用加味活络等剂,宣通下焦之郁。有藉乎薤白、瓜蒌者,滑润气机之痹结于腹胁也;有藉乎制黄、归尾者,搜逐血沫之凝涩于经隧也;有藉乎玉壶、控涎、神保、神芎者,视其或轻或重之痰饮水积而驱之也,此皆未损夫脏气,而第在腑之上下,膜之表里者也。若有胃阳虚者,参、苓必进,脾阳衰者,术、附必投。更有伤及乎肾者,则又需加减八味、济生等丸矣。其他如养阳明之大半夏汤,疏厥阴之逍遥散,盖由证之牵连而及,是又案中法外之法也已。——姚亦陶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医学科学,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极为丰富的经验总结,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地凝结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发展阶段的观念形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我们的祖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天然药材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它是我国劳动人民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同时,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但以植物性药物居多,故有“诸药以草
夫 之初发,咳嗽喷嚏,鼻流清涕,眼胞微肿微赤,泪欲汪汪,腮赤面肿,皆是出 之兆,一冒风寒食积,论其大概,不必一一如是。重则遍身膨胀,眼赤封闭,或壮热无汗,气粗气喘,呕吐,惊搐,鼻煤,咳嗽声哑,至五六七日不见点者,急用表散以升发之,用麻黄汤主之。若 出稠密如云,片疙紫红干燥,其毒甚重,表时宜表,回时速当清火解毒为要,此时宜用清龙汤或双解汤使之。大便燥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多种流派、多种方法,又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养生学,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和中华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名医治病趣闻,既不同于单纯以猎奇为目的的传说,也不同于纯粹的医家学术经验介绍,而是一种将故事与医案结合在一起的“故事性医案”。每个医案都以史实为依据,既有包括事件始末在内的故事情节,还有治疗的方法等,寓医理于故事之中,读者不妨一读。
诸药赋性,此类最寒。犀角解乎心热;羚羊清乎肺肝。泽泻利水通淋而补阴不足;海藻散瘿破气而治疝何难。闻之菊花能明目清头风;射干疗咽闭而消痈毒;薏苡里脚气而除风湿;藕节消瘀血而止吐衄。瓜蒌子下气润肺喘兮,又且宽中;车前子止泻利小便兮,尤能明目。是以黄柏疮用,兜铃嗽医。地骨皮有退热除蒸之效,薄荷叶宜消风清肿之施。宽中下气,枳壳缓而
四肢伤,在战伤中占70%,其中骨折约占60%,在平时,工农业生产、交通、体育运动和军事训练中的意外事故,骨折也很多见。正确的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若处理不当,可以导致残疾和死亡。
【肾脏一般结构】一、肾单位肾单位是肾脏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它由一个肾小体和相通的小管组成。人类每个肾脏约有一百万个肾单位。肾小体90%以上分布在肾皮质部分。肾小体是由肾小球及包围在其外的肾小球囊组成。肾小球的核心是一团毛细血管网,它的两端分别与入球动脉及出球动脉相连。肾小球外覆以肾小球囊,肾小球囊的壁层上皮
意识是指人们对客观环境和主观自身状态的认识能力,是人脑反映客观现实的最高级形式。意识在医学上是指“神志清晰状态”或“醒觉状态”,在精神医学中意识是指精神活动的清晰度和清晰范围。对主观自身状态及其活动的辨认能力称自我意识,又称人格意识;对客观事物的辨认能力称周围意识或环境意识。意识和意识活动的基础是意识清晰状
《默克家庭诊疗手册》是为满足一般大众对博大精深的医学知识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出版的。本书以《默克诊疗手册》的内容为基础编写。可以说就是一本《默克诊疗手册》普及本。首次出版于1899年的《默克诊疗手册》是连续出版最久、在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的英语医学教科书。该书几乎囊括了人类所患的各科疾病,例如:内科、外科、小儿科、
碧桃叶酒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止痒。适用于暑麻疹。碧桃叶酒组方:鲜嫩桃叶500克,鲜鱼腥草60克,胆矾0.6克,薄荷水3克,冰片3克,白酒适量
赤石脂天仙酒功能主治:解毒,消疮。适用于痤疮。赤石脂天仙酒组方:赤石脂10克,密陀僧10克,硫磺10克,樟脑10克,天仙子10克,白果10克,冰片3克,75%酒精300毫升
牛皮癣擦酒功能主治:解毒止痒。用于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牛皮癣擦酒组方:斑蝥10只,红娘子10只,生大黄45克,75%酒精500克
补骨脂酒功能主治:祛风消斑。适用于白癜风、汗斑。补骨脂酒组方:补骨脂150克,75%酒精500毫升
乌蛇蒺藜酒功能主治:祛风,活血,通络。适用于白癜风、紫癜,以及肢体麻木等。乌蛇蒺藜酒组方:乌梢蛇90克,白蒺藜30克,防风30克,肉桂30克,天麻45克,五加皮15克,羌活45克,牛膝30克,枳壳45克,熟地黄60克,白酒10斤
故纸猴姜酒功能主治:通络,消斑。适用于白癜风。故纸猴姜酒组方:破故纸(补骨脂)60克,猴姜〔骨碎补〕60克,75%酒精500克
牛蒡陆英根酒功能主治:祛风消肿止痛。适用于刺风、面游风。牛蒡陆英根酒组方:牛蒡子根120克,陆英根120克,米酒5斤
侧柏生姜酒功能主治:生发。用于斑秃。侧柏生姜酒组方:侧柏叶35克,当归15克,生姜12克,何首乌15克,桃仁15克,红花12克,补骨脂15克,鸡血藤30克,白酒800克
双花酒功能主治:生发。适用与脱发、斑秃。双花酒组方:洋金花30克,红花15克,骨碎补15克,白酒300克
斑蝥秦椒酒功能主治:生发。适用于斑秃、脱发。斑蝥秦椒酒组方:斑蝥4只,秦椒15克,补骨脂15克,白酒300克(或75%酒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