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书籍 / 幼科释谜 / 骨蒸热潮热余热

骨蒸热潮热余热

曾氏曰:骨蒸热者,身体虚羸,遇晚而发,有热无寒,醒时渴汗方止,此乃疳病之余毒,传作骨蒸,或腹内有癖块,有时微痛,用化癖丸,先治脾虚宿滞,次以柴胡饮为治,仍忌鸡酒羊面毒物。

鳌按:汤氏治骨蒸热,用生犀散、地骨皮散、七宝散、金莲饮子,殊为妥协,存参。

有小儿热症,用表里药后,其热俱退,既乃复热者,为余热也,推其原,乃表里俱虚,而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所以又发热,宜用温平药和其里,则体热自除,钱氏白术散去木香加扁豆水煎,及黄芪六一汤、安神散,自然平复。

龚信曰:热有作止,每日应时而发,谓之潮热,如潮信之不失其期也,钱氏云:假如潮热,是一脏实,一脏虚,而内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且如日中发潮热者,心虚也,脉为心之母,则宜先补肝,肝实而后泻心,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愈也,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硝黄诸冷药下之,下既多矣。不能禁约,而津液内竭,纵取一时之瘥,鲜不成疳病而身瘦也,曾氏法遇潮热症,先以百解散发表,次以当归散治之,脉实者,以大柴胡下之,虚浮数者,以百解散微汗之,若潮热而呕者,小柴胡和解之。

王肯堂曰: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经之遗热也。

《仁斋》曰: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不可再用凉药,盖热去则寒起,古人戒之,法当和胃,使阳气收敛,其热自止,宜参苓白术散。

搜索推荐